20世纪30年代初,由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等国人员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南24公里处的汉代居延都尉西部烽燧线的甲渠侯官遗址发掘出汉代木简。随着考察、挖掘的深入,共计出土了1万多枚汉简。
居延汉简和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故宫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居延”是匈奴语。匈奴曾经有一个叫作驹衍的部落在此游牧,因而得名。驹衍即气候温暖、水草丰美之意。
居延隶属河西四郡的张掖郡,汉代不仅在此先后设置了居延县,还修筑障塞烽隧,设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屯兵驻守。这1万多枚汉简就是当时管理和驻守此地时留下的历史档案。
居延汉简由新简和旧简两部分组成,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称旧简,70年代出土的叫新简。新简旧简共有3万多枚,大多发掘于内蒙古汉代居延都尉甲渠侯官遗址和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大湾城等汉代烽燧遗址。
居延汉简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诸多领域,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还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书,这些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居延历谱,可谓是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
居延医简表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是丸、散、丹、剂等治疗药物配剂,都能在出土汉简中查到实例。
居延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根据简文记载,汉代的居延地区,为了军事防御设有两个都尉,即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都尉有都尉府,都尉府属官有都尉丞、侯、千人、司马及其他僚属,都尉驻地称城,侯官所在称鄣。城尉下属有司马、千人、仓长等。都尉府直接的下属军事机构称侯官,侯官的下一级军事机构是部,部的下一级即燧,燧有燧长,管辖戍卒,少则三四人,多则三十余人,这是最基层的瞭望防御组织,与今日的哨卡职能近似。边塞的戍卒按其服役的性质可分为燧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亭卒等。
简文中所记载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见者为弩。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万余骑兵逾居延,破匈奴。
居延汉简详细记载了发现敌情时长城要塞烽火台的作用。1974年在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被称为“居延防务警备令”的《塞上烽火品约》木简17枚。“品约”是汉代的一种文书形式,用于同级衙署之间签订或互相往来的文书。《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下属的殄北、甲渠、三十三井这三个要塞(即“鄣”)共同订立的临敌报警、燔举烽火、进守呼应、请求驰援的联防公约。条例规定,在匈奴人入侵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动向以及天气变化异常等各种情况下,各塞燧燔举烽火的类别、数量、方式,如何传递应和,发生失误又如何纠正等。
关于农垦屯田的记载,在居延汉简中占有较大比例。汉武帝时期,为解除匈奴在西北的长期威胁,在河西、居延一带屯田。随着汉代对这一地区的经营,留下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其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就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和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定量等。
我们还可以从居延汉简中了解汉代的养老制度、抚恤制度、吏制等。《汉书》记载刘邦称帝不久,即下诏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以十月赐酒肉。”居延汉简记述有“月存视其家,赐肉卅斤,酒二石。甚尊宠,郡太守,诸侯相,内史所明智也。”
《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记载了窦融任河西五郡大将军期间,颁发的居延官吏俸禄文书,文中载有“居延都尉,奉谷月六十石”“居延都尉丞,奉谷月卅石”“居延令,奉谷月卅石”等内容,类似于现在每月的工资表。居延汉简中,有名有姓的戍边士卒就达上千人。资料显示,这些士兵来自全国二十个郡六十五县。
史书记载,居延海面积达720平方公里。13世纪初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描述居延海:“水源充足,松林茂密,野驴和各种野兽经常出没其间。”居延汉简中记载有“载鱼五百斤往乎觻得(今张掖)贩卖。”上世纪50年代居延渔场还年捕大头鱼5万公斤。可以想见当年居延海一望无际荻花翻浪的美景。(阳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