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文艺地图   
微博
Qzone
古老艺术“阿斯尔”的新魅力
内蒙古新闻网  16-08-25 17:1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被称之为“宴曲之首”的“阿斯尔”,盛行于元朝,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通过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反复修饰和改善,在原有的乐曲中融入全新的音调和演奏方式,而今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现代舞台。

  “阿斯尔”一般是在王宫宴会、重大庆典等活动上演奏,显现了它独有的高贵。它以马头琴、四胡、蒙古筝、三弦、笛子等乐器演奏,同时还伴有呼麦、舞蹈等艺术形式,其乐曲结构紧密细腻,转调自然,风格高雅,悠扬婉转,是宫廷乐曲与民间乐曲的完美结合。

  2010年,察右后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2014年12月,“阿斯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悠扬浑厚、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乐曲,犹如山雨欲来时穿过阴沉天空的雷声,配之以华丽的民族服饰、多样的弹奏乐器以及令人如痴如醉的“胡麦”,使人仿佛穿越到了遥远古代的皇宫大殿、国宴现场……这是近日在察右前旗举行的“第八届察哈尔中老年文化艺术节”上深深打动记者心灵的一种乐曲,它的名字叫“阿斯尔”。

  700年前出现在蒙古高原上的“阿斯尔”盛行于元朝,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通过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反复修饰和改善,在原来的乐曲中融入新的音调和演奏方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现代舞台。

  宫廷乐曲与民间乐曲的完美结合

  被称之为“宴曲之首”的“阿斯尔”贵气十足,一般都是在王宫宴会、重大庆典、那达慕等活动上演奏,显现了它的高贵。“阿斯尔”用马头琴、四胡、蒙古筝、三弦、笛子等乐器演奏,同时还伴有呼麦、舞蹈等艺术形式,其乐曲结构紧密细腻,转调自然,风格高雅,悠扬婉转。

  “阿斯尔”最初是皇家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乐曲,是元代盛行的宫廷乐曲,同时也是民间乐曲的一种。“阿斯尔”在传承中,以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进行。官方以王宫府“乐班”演奏,一代代乐师相传为主要传承关系;民间则以师徒相传为主要传承关系。“阿斯尔”作为宴乐形式,即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也得到王府乐班乐师以及文人雅士的青睐。王府乐曲与民间乐曲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王府乐班的乐师们大多是来自民间的、艺术高超的表演艺人。他们在演奏“阿斯尔”的实践中,丰富了“阿斯尔”的创作活动,使其具有了王府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双重特征。“我认为‘阿斯尔’既是宫廷乐曲又是民间乐曲,因为在古代宫廷里演奏的艺人们大多来自民间。”多年从事“阿斯尔”演奏和研究的正镶白旗察哈尔文化协会理事兰图如是说。

  不同地区的“阿斯尔”风格各异

  “阿斯尔”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原察哈尔八旗,这些旗都有自己的“阿斯尔”,但相互间风格上有所不同,音调结构亦有所区别。大致分为“阿都庆阿斯尔”、“正镶白旗阿斯尔”、“明安阿斯尔”、“商都阿斯尔”、“太仆寺旗阿斯尔”、“红旗阿斯尔”等。正镶白旗的兰图老师介绍说:不同风格的“阿斯尔”有着不同的音调。我们正是通过音调的不同变化来弹奏出不同风格的“阿斯尔”,并以此来创新和发展它。目前察哈尔地区各旗都有各具特色的“阿斯尔”,一般各地的那达慕大会、重大庆典活动的开场演出首选乐曲都是“阿斯尔”。可以说,这些地区的“阿斯尔”已经衍变成了各旗的“旗歌”。

  “阿斯尔之乡”再续音乐传奇

  “阿斯尔”作为察哈尔地区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察哈尔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民族音乐进入全新发展期。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的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四胡大师孙良,以及“阿斯尔”演奏高手巴道尔吉、萨仁格日勒等人先后调入内蒙古文工团,使“阿斯尔”这种传统乐曲走上文艺舞台。1955年,内蒙古歌舞团进京演出,开幕式上演奏的就是“阿斯尔”乐曲,使这一古老的宴乐首次登上首都舞台。

  到上世纪末,曾经辉煌一时的“阿斯尔”濒临失传,一些曲目已经无人会演奏。为挽救这一蒙古族古老的艺术形式,察右后旗率先成立了自治区首家“阿斯尔”乐团,整理出“阿斯尔”乐曲乐谱40多首。2010年,察右后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

  如今已73岁高龄、多年从事“阿斯尔”乐曲演奏的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研究会”成员宝音陶克陶说,为使“阿斯尔”艺术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2010年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两地联合举办了首届“阿斯尔”研讨会,之后又相继举办了多期“阿斯尔”研讨会、艺术节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阿斯尔”艺术的关注与重视。(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责任编辑 魏佩]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送清凉
非遗从娃娃抓起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立秋何必悲寂寥
• 首届内蒙古音乐节15日锡林郭勒唱响
• 七夕节来内蒙古博物院体验传统文化
• 讴歌祖国繁荣:兵团战士知识青年重返乌拉特
• 全民起舞
• 内蒙古10条红色旅游线路 带您重温峥嵘岁月
• 微电影《蒙古族家风》开拍
专题推荐
【专题】领航新征程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2018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18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