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弘扬“天仓节”为己任
说起讨思浩村天仓节,不得不提讨思浩村党委委员刘明忠。
刘明忠今年已是花甲之年,自打他懂事起,就喜欢跑前跑后跟着大人们一起准备“天仓节”活动所需的物件儿。目前刘明忠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了解天仓节历史及懂得全部流程的人。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讨思浩村天仓节可谓名声鹊起。2016年6月,讨思浩村天仓节入选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明忠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仓节传承人。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五,我们村的村民都会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用柴草灰或草木灰制作两个不同样式的存放粮食的仓窖。用灰面在干净的地上撒上一个大约直径2至3米的圆圈,然后在这个圆圈里隔开一尺左右再撒一个小圆圈,圆圈中心摆放五谷杂粮,并用象征粮仓盖子的几块砖头盖在上面,再点上三炷香,插在顶端。之后从大圆圈外面向圆圈中心方向放置农具。粮仓顶还要放一把小梯子,寓意登梯放粮。这样做一是纪念那位舍身救民的仓官,二是表达村民期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子幸福美满。”谈起这些刘明忠脸上挂起开心的笑容。
天仓节在讨思浩村传承了200多年,已形成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多年来刘明忠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为己任,让这一节日传承发展。
今年70多岁的村民贾继中,一直帮刘明忠收集、整理天仓节相关材料、图片。作为一名返乡教师、乡村民俗专家,贾继中对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热爱。他说: “每年天仓节的时候,村民都会穿上新衣裳,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灯笼,街上点着大旺火,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还有三官庙的灯山供人们观赏,别提多红火了。村民和游客们还能观赏到精彩的民间社火舞狮、踩高跷、脑阁、骑毛驴、跑船灯,以及规模庞大的秧歌表演,还有极受欢迎的真刀真枪的武术表演——打社火。这个时候唢呐响起,锣鼓齐鸣,小小的村庄热闹非凡。”这项活动不论阴天风雪天,都会照办不误。
利用市场来“反哺”保护
为了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刘明忠也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讨思浩村党委委员贺交用。贺交用关于传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其实,现在的‘天仓节’活动,多少都进行过一些改良。改良的目的,是使这项传统节日更具表演性、观赏性和传播力。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然传承会更困难。”他深知刘明忠的一片苦心,也表示有足够信心把这它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利用市场来‘反哺’保护和传承,倒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做法。”刘明忠认为,下一步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多制作、研发节日相关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等,继续发展草莓采摘园,让游客体验绿色果蔬采摘活动等,在更好地推广天仓节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农耕文明的式微,乡土社会的瓦解,城镇化的推进,新生艺术载体的盛行,让这些“属于老一辈的精神财富”,被岁月无情地加了一把密码锁,密码被无心地遗落在时光里。“但是我们不怕,现在电脑、手机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尤其手机,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微信一发布,很快就在朋友圈传开了,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优势,必须好好利用。”说到这儿,刘明忠的眼神变得更加有神。他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要准备陆续申报自治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提高讨思浩村天仓节的知名度。
目前,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的传承人,是摆在每一个非遗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他们对传统的节日活动不太感兴趣,现在村里只有45岁的贺交用跟着我们每年组织‘天仓节’活动,我借此机会呼吁年轻人多多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因为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说到这里,刘明忠语气变得沉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属于活态文化,是活着的历史,这种人文积淀亟须‘活态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说。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对传承人的“抢救”。“呼和浩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秀美丰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璀璨夺目的非遗项目,十分值得现代人好好珍惜。”高金贵说。
遗址遗迹和传统节日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修缮和传承,将会逐渐消失。2016年年初,新城区举办“讨思浩天仓节”。活动内容除了过去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社火表演外,还植入了乡风文明大行动。活动期间,数千名邻村的村民和城区的市民纷纷前来参观体验。舞狮、脑阁、跑驴、高跷,以及满族的太平鼓等传统民间技艺,让人们叹为观止。同时进行的乡风文明书画笔会、文化古迹游览、花馍馍大赛、草莓采摘等活动,为传统节日添色不少。天仓节一系列活动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子的产业发展,还让更多人了解了天仓节。
再过些日子就是农历正月二十五了,届时讨思浩村会热热闹闹地举办天仓节。(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邓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