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故去的故宫人单士元,1924年还在北京大学念书时,就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从档案整理开始,到大修故宫,耄耋之年还恪尽职守。几代人的用心守护,让今人看到传统的模样。
61岁的单霁翔尤记得,一段时间里他常跟随单士元“走了故宫很多地方,研究和拍照”。已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5年,他与前辈一样,仍时常在宫墙内每个角落行走,自称“故宫看门人”。
中新社记者刘关关摄
近年,几项与单霁翔、故宫相联系的数字都是让人惊讶的。2015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逾10亿元人民币,因此被腾讯创办人马化腾列为“世界超级IP”;2016年,迎来游客逾1600万人次,其中300余万人次来自海外。
媒体工作者闫旭定期在故宫淘宝网店上扫货。动漫导演王伟则下载了“皇帝的一天”APP,准备和儿子“预习”故宫之旅。香港和鼓浪屿将建故宫分院。来自南京的记者为当地的博物馆资源活化求教“金点子”……
600岁的故宫文化今天是活泼的,走出高高的院墙,浸润公众生活。单霁翔说:“你是公共财产的保护人,就有责任让资源活起来,否则对社会公众不公平。”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带16份提案参加今年政协大会,内容涉及故宫文物保护立法、资源利用、周边古建申遗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如何让故宫“活”起来,向海外、向年轻人传播故宫文化,是这些提案的共同底色。
往前看,单霁翔的任务列表满满当当。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消除雷电火灾隐患、神武门开文创馆、《走进养心殿》巡展、到2020年开放面积达八成……
单霁翔要求把古建筑修缮的技术、材料清楚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故宫修缮,使古建筑延年益寿,但不是返老还童。”这一直是故宫的共识。
单霁翔给记者讲了一个十年前的小故事。为把倦勤斋的通景画背纸“修旧如旧”,时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跑了六趟安徽深山,请古法制纸的匠人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才做出达到“如旧”要求的桑皮纸。
将通景画重裱后,桑皮纸是被覆盖掉的。在这里,所有的努力是看不见的。单霁翔说,“但这就是良心和工匠精神。”
单霁翔坦言,对于故宫活化的大众接纳度,他原本没那么乐观。“修复文物,那是非常慢的,故宫人十几年、几十年的都那么干,只是镜头忽然对上了他们。”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多家电影网站都给出高分评价,七成点赞来自18至22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弹幕”中打上“五刷”(看了五遍)字样。“我以为是中老年人在家里闲着时慢慢看,没想到是年轻人”。单霁翔说。
对故宫衍生的文创产品、影视、APP、VR,单霁翔只在过程中把握内容方向,最后把关品质。当看到纪录片样片时,和那些年轻人一样,他说自己讶然而“有点激动”。(记者林春茵徐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