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典评 正文   
悦读|乌兰布和沧桑60年
内蒙古新闻网  17-04-12 16:2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木美

  《穿越乌兰布和》

  作者:陈志国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历史上,乌兰布和沙漠是迫使黄河三次改道的“红色公牛”。由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穿越乌兰布和》,是一部描述巴彦淖尔人民60多年来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详实地记录了沙区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一桩桩治沙壮举,见证了乌兰布和沙漠60多年的沧桑巨变。

  全书38万字,内容包括与乌兰布和沙漠的不解之缘、“杨力生时代”的那些人和事儿、农垦、兵团——沙漠上空的几片火烧云、生态建设,绿色文明、中国林科院:48万亩沙漠实验基地、朝阳产业:沙漠旅游、一切为了保护母亲河、沙区人民不致富,沙漠永远治不住、沙包成了香饽饽、阿拉善人的黄河之恋、黄河与沙漠的文明对决等11个章节,以时间为序,首先介绍了建国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套人民与沙漠战天斗地的不寻常经历,接着着重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以磴口干部群众为主的治沙人民如何把对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由单纯的防沙治沙变成生态治沙,并且开始实施“再造一个河套”的伟大创举。最后详细阐述了21世纪以来的15年间,河套人民众志成城,坚持走“寓保护于科学开发之中”的生态治沙之路,在国家大力扶持、160余家企业扎根沙漠、沙区人民万众齐心的科学治沙大环境下,所取得的巨大治沙成果,真正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再造新河套”。

  作者陈志国的足迹踏遍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获取第一手材料,写就《穿越乌兰布和》。这里有沙漠与黄河的生死对决,这里有“人沙大战”的惨烈场景,这里有防沙治沙的英雄事迹,这里有兵团战士的热血豪情,这里有生态治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里有“沙里淘金”的希望与憧憬,这里即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伊甸园,这里将呈现出一个别样的繁华世界……

  穿越乌兰布和,你将揭开这片沙漠的神秘面纱……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倩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巴彦浩特至英雄会会场公路开工建设
热带水果在葛根庙安了家
锣鼓喧天
额济纳旗在6年内要种植120万亩梭梭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四月荧屏大剧扎堆 《人民的名义》领跑
• 观察:开发知识财产急不得
• 寻求传承的多元途径 在创新中与传统邂逅
• 评:短视频为何叫好不叫座
• 《人民的名义》从遇冷到爆款
• 《等着我》回归央一黄金档
• 聚焦“文化节目热”:不喧哗 自有声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