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典评 正文   
悦读|白洋淀里谛听生命的潮音
内蒙古新闻网  17-04-12 16:29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张光茫

  《回望岁月深处的美好》

  作者:孙犁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孙犁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这本《回望岁月深处的美好》记述了除白洋淀之外,还有时代的硝烟,生命的疼痛,回首中漏不下的却只有那些美好与温馨。

  书中囊括了孙犁的精彩短篇和散文,一起穿过岁月风尘,看取那永不败落的白洋淀,谛听生命的潮音。全书分“回望岁月深处的美好”“故事依然在心间”“采花寂寞开”“乡里旧闻”“山山黄叶飞”“书衣文录”等6个部分。孙犁以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目光观察社会与人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生动的所历所闻进行叙述,展开人生命运的长卷。而读书笔记,则显示了孙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真知灼见。全书清新自然,含蓄隽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孙犁的文风清淡不失本味,素朴不失简约,读之宛如沉浸在淡淡的荷香之中。如《采蒲台的苇》,开篇就写“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平实、亲切、通俗,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们生活的特色,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又如《丈夫》中,本来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直抒自己的思念,而是尽情想象着妻子思念远征的自己,以此表现自己的情怀。以此向世人表明,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有时比战争本身更能打动人。茅盾对此评价:“孙犁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忘不了的,永远是那份殷殷故乡之情。他总是把眼光望向“低处”,关注乡村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如卖豆腐的“干巴”、赶马车的凤池叔、“大智若愚”的老焕叔以及命运坎坷的小杏儿等人。孙犁与他们同喜同悲,其思绪完全沉浸在故乡人物的情感氛围里。对于《故园的消失》,他更情有独钟:“老家已是空白,不再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标志着,父母一辈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志趣、生活意向的结束。也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自然过程。”自然朴实的风格,令人百读不厌。

  孙犁始终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低调为人,清新淡远的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孙犁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荷花正是其文其人的最好诠释。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倩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巴彦浩特至英雄会会场公路开工建设
热带水果在葛根庙安了家
锣鼓喧天
额济纳旗在6年内要种植120万亩梭梭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四月荧屏大剧扎堆 《人民的名义》领跑
• 观察:开发知识财产急不得
• 寻求传承的多元途径 在创新中与传统邂逅
• 评:短视频为何叫好不叫座
• 《人民的名义》从遇冷到爆款
• 《等着我》回归央一黄金档
• 聚焦“文化节目热”:不喧哗 自有声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