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文艺地图   
《永远的歌谣》中的红色情怀
内蒙古新闻网  17-09-08 11:33 打印本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越改越好。此前曾看过同是赣南采茶戏的《八子参军》,两台戏同属“红色题材”,同样难忘看戏时的激动和看后隽永的回味。《八子参军》写了残酷斗争中的生死较量,《永远的歌谣》表现了饥馑岁月里物质与精神的相互激发,二者又都紧扣着一个可以穿透时空的“永恒”课题——对人情、人性的开掘,令今人回看那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事件时,获得真切的共鸣和感动。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今人吟咏、聆听这首“永远的歌谣”时,一定会浮想联翩,振聋发聩。“自”与“公”,是矛盾对立着的事物两端,剧中主人公李龙槐,从小孤苦无依,是一个靠吃百家饭才得以活命长大的庄稼汉。乡亲们养育了他,苏维埃政权解放了他,他翻身入党,又临危受命,当上了村长。也许他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他懂得什么叫良心,什么叫报恩。

  品格是共通的,性格是独特的。戏不能先有德而后“找”人,而要从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塑造出心怀德性与良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一个”永远是独特的。《永远的歌谣》就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个颇具特点的庄稼汉李龙槐,几分憨直、几分狡黠、几分认死理和几分阿Q气质,构成了他的性格特征。他在饥饿困顿中长大,因特能吃,而获了一个不雅的绰号“米桶”,可偏偏这个米桶当上了这个饥饿村的村长。在给本村财主马某扛活时,他曾恋过马的女儿马玉琴。村苏维埃政权建立,马财主逃亡县城,却把一个有文化又五谷不分的女儿马玉琴留在了村中。玉琴因不识农事,不会插秧倍受村民歧视,难以度日。李龙槐同情她,想保护她,竟别出心裁地假结婚“娶”她,但又不失“原则立场”,于是便有接下来的“真”入洞房,“假”做夫妻的喜剧连连。经历了李龙槐与之同房不同床,且醒里梦里总说粮,甚至把她装进饭筲里的饭倒给了烈属大娘,筲里再装沙子以遮同事耳目,竟致当场饿昏——马玉琴深受感动,深感这是一位难得的“君子”,于是“发誓”和他圆房做真夫妻,并主动提出和父亲借粮。李龙槐喜不自胜,决意连夜前往,他只身闯进马府,遭毒打,忍绝食,一息尚存时,口唱马老爷酷爱的乡曲采茶调,引起马老爷思念女儿,爱屋及乌,终借粮三十担。李龙槐却因饥饿和劳累过度,倒在归来的途中,未实现所期许的“圆房”。在对这一主线的演绎中,有积极分子带头献粮,有党员两度重温入党誓词,有干部访贫问苦,有先人后己的带头人当众饿昏,有红灯笼在众人手中相传递,还有《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歌谣》如缕缕春风,阵阵吹拂。

  尤为难得的是,该剧着力宣扬的是极其可贵的人间大爱,是一种曲折的爱的表达。唯其曲折,才生戏入戏,而不是非要剑拔弩张,你死我活。这为“红色”题材开辟了新的语境,难能可贵。

  此戏突出了传奇性。戏本就无奇不传,更何况是很容易出现概念化人物和概念化说教的红色题材。长工兼村长娶财主女儿,饭筲装沙而饿昏,只身入敌阵借粮,饿死于借粮归来途中。这些,都让人觉得很传奇。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出现在舞台上却能引人入胜,而当舞台上所呈现的真如生活之“真”时,却总让你认为其“假”,这就是有些照搬好人好事的戏,之所以不感人的缘故。

  最后一场“借粮”,把“英雄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马财主并未现身,由四家丁代替,将鞭笞摧残与美食诱惑加于主人公一身。其妻马玉琴与众乡亲在纱幕后的另一空间“目睹”这一切。创作者让台上人物“心灵际会”,用大写意的手法,泼墨渲染,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而此处的“大写意”,又与前面场次中悉心刻画人物关系和心理的“工笔”相得益彰。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著名导演张曼君艺术手法的娴熟。这首先来自她对“红色题材”的认知。她深刻领会此类题材穿透历史的永恒性,要很好地表现它,绝不能从概念出发,而要扎扎实实塑造人物。依照这样的认知,她导演了多部“红色题材”的剧目。而这一切,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出生在这方“红色”的土地。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生于此,长于此,与这块土地“母子连心”。她的一系列与心魂相连的艺术创作,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祖辈与父辈的凭吊。

  如何将“红色题材”作品做成艺术品并成为传世之作,是当下创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刘锦云)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0日12版)

[责任编辑 张睿]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全国首家无人值守书店在内蒙古党校运营
世预赛的内蒙古故事!
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圆满落幕
【直击全运会】杨家玉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八月的草原花团锦簇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鸽群放飞之际
• 豫剧人的文化担当
• 乡村复兴,守住文明之根(一线视角)
• “临川四梦”不是梦:考古揭秘文学巨匠汤显祖家族史
• 大地的语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国际扫盲奖
• 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