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典评   
龙血荐轩辕——评电影《龙之战》
内蒙古新闻网  17-09-13 10:19 打印本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左衡,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

  1885年3月,清王朝老将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侵略军,史称“镇南关大捷”。是役为晚清与外敌交锋中屈指可数的获胜记录,当时的法国茹费理内阁亦因之倒台。如今这段历史终于被搬上了大银幕,于今年8月4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就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影片《龙之战》。

  《龙之战》的片名很大气,同时也有非常浓重的隐喻意味。在最基本、浅表的语义层,片名的指称对象可以很容易地被理解为:中国,龙的国度与龙的传人,所经历的一场与外族之间的战争。对于冯子材,也对于当年风雨飘摇的清王朝,那一战的惨烈和历史影响完全当得起这个名字。当我们看罢全片,回头细想,会发现影片里的战争似乎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边境,也不仅仅发生在中法之间,更发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

  在笔者看来,影片主创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相交织的手段来构建整体。冯子材的部分是正史,完成了英雄的塑造和历史观、价值观的表达。总之,《龙之战》将深刻的主题、饱满的内涵和充分的观赏性整合得相当圆熟,足以让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够获得满足。

  在更深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影片将镇南关战役提升到了历史反思的高度。尽管是一部战争片,甚至有大量的功夫片元素,其主旨实为文化之战。这两场或有形或无形,或明显或隐晦的战争,浓缩在那个时空的交接点上,镇南关大战也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战胜艰难困顿、不断前行的象征。

  影片烘托出冯子材绝不言退、砥砺奋发的精神。电影中多次表现出当时的清王朝积弱已久,对法军和法国政府妥协退让,不少民众畏外敌如虎狼,甚至对被俘获的北非佣兵报以看客的哗彩。战火已经烧起,从上到下却毫无自信。冯子材偏不信邪,他运筹帷幄,以高超的战略和战法,在与骄横强大的敌人斗争中先发制人,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打破洋人不死的迷信,他以耄耋之年,与看似巨兽一般的敌人决斗,并将其格杀。这场动作戏,由于老戏骨刘佩琦的出色表现,既有华丽的观赏效果,更激发出高昂的情绪。虽为虚构,但无疑也有历史真实的分量。《龙之战》实际上艺术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的自信,中华文明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强劲的国家实力基础上的,同时也来自每个国人的自强、自信和坚守。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艺正在寻找新的叙事话语。如果从制作角度来看,限于时间和成本,《龙之战》还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部国产历史战争片,它是一次在历史观方面有所突破的表达,呈现出新的形态,也为这一类型带来新的可能和想象。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3日12版)

[责任编辑 张睿]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全国首家无人值守书店在内蒙古党校运营
世预赛的内蒙古故事!
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圆满落幕
【直击全运会】杨家玉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草原知青与内蒙古电影》专场文艺演出感人肺腑
• “民居壁画”炕围画
• 内蒙古礼赞
• 莫尔格勒河,你有绵延不绝的情节
• 为时代立言 为人民放歌
• 纪实文学《敦刻尔克》讲述亲历者的故事
• 北京故宫将开七大展览 《千里江山图》仅公展过3次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