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把宫殿、衙署、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内蒙古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传统民居大致分为3种: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斜仁柱”;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蒙古包;以汉族为代表的传统房屋。
合院民居,房屋相离,院落宽敞,青砖灰瓦,木制门窗,木雕砖雕……内蒙古汉族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延续其传统建筑风格,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们点缀在古村、古镇、古城之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着独特的魅力,是看得见的乡愁。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历史的积淀,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轻轻叩响老宅门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总会忆起曾经徜徉的那一条小巷,眷念那一处亲情充斥的老宅。很想再一次踏上老家的石板路,抚摸那一扇斑驳的街门。
新春之际,走进几处青砖灰瓦、清幽古朴的传统合院民居。那些镌刻着历史文化印记、彰显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那些留下岁月痕迹的建筑装饰构件之屋顶脊兽、额枋、门钹、墀头、门簪、门钉、院门础石等,让人回味良久。
红色街门上的铺首和门钉。铺首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门钉纵横皆成行。
院落宽敞的合院民居
在广袤的内蒙古,现存较多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既有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征,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内蒙古汉族传统民居主要是合院民居,其受到中原古民居建筑以及所处地区历史文化、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房屋相离、院落宽敞的特色。内蒙古传统合院民居大多采用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建筑规格采用的是清代工部规定的大式。房屋形式大多数为一进,数进的也有。房屋的屋顶大多为鹌鹑尾式,即前面长后面窄的半坡式屋顶。”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郭效宏介绍说。
乌兰察布市隆盛庄镇在清末民初时为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现存的卢家大院、段家大院、张家大院等,都是有着100余年历史的合院民居,院落都很宽敞,呈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的方形,可停放马车、骆驼车,搁置大量工具等。这里的合院民居都是清一色青砖灰瓦,建筑装饰古朴,有木雕、砖雕、照壁等。据说,这里的合院民居曾经都有后院,用来存储粮食。外围墙和房屋之间通常有一条道路,是为了方便运送粮食。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以后,山西的移民逐渐涌入今内蒙古中部,由于两地相邻,气候相近,因而民居的建造在因袭山西北部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形成坐北朝南、院门侧开的民居形式。”郭效宏说。
“呼和浩特市旧城传统民居的出现源于16世纪晚期‘买卖城’的兴盛。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商业的发展,促使山西人移民到此居住。这里丰富的木材、粘土、石材等,为传统民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郭效宏说。
呼和浩特市旧城曾经分布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院落宽敞舒适,鳞次栉比,窄窄街巷曲径通幽。一处完整的民居建筑由院门、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组成。院门临街而建,正房通常坐北朝南,正房、两厢、倒座房中间合围成天井,形成四合院,有的合院无倒座房,称为三合院。
在呼和浩特市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塞上老街,依然可以感受到呼和浩特市传统民居的厚重和灵动。从鹌鹑式屋顶的脊兽,到瓦当、墀头、门窗,以及院门的础石等,都有装饰,凸显古朴简单。仔细欣赏,临街宅院木门中槛之上,都有2个或4个门簪,但没有雕花绘彩。大门上的两个门钹或铺首,纹饰已锈蚀,铺首衔环上还系着哈达。金色的门钉纵横成行。
阴山台地上的古朴建筑
在午后阳光的映射下,包头市东河区北梁以东的召梁传统民居,愈显古朴典雅。
东河区是包头市唯一的老城区,北依巍巍阴山,南濒滚滚黄河水,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商业重镇。近代的包头是西北重要的商业城镇、水旱码头和皮毛集散地。“召梁传统民居建在阴山南坡台地上,既可躲冬季的寒风,又可避当时黄河的水患。召梁现存的19处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是走西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和土木工程学院佟天扬说。
“召梁古民居多以四合院为基本样式进行简化,常为一进院落,少有多进院落。院落也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佟天扬说。
白家大院是召梁现存规模最大的传统民居,其院门朝南对着三官庙街。旧时,三官庙是召梁的中心,商贾云集。白家大院院门门罩由青砖砌成,古朴厚重。“召梁古民居的大门按照大小等级分为金柱大门和随墙门。金柱大门的门扇设在前檐金柱之间,故而得名。随墙门就是直接在院墙上开门,门上只有简单的门罩。白家大院的大门就是随墙门,这与召梁地区的生产生活有关,随墙门开敞,便于大车出入。”佟天扬说。
晋派建筑风格的“白家大院”。 (资料图片)
白家大院是典型的二进二出的四合院,前院通过院门与后院相连。正房屋檐雕有龙凤,据说房顶中间曾有一个姜子牙小庙,正对着院门门罩上用青砖镂空砌成的“囍”字。东西两边的厢房顶上分别砌着“吉祥”“如意”。西侧厢房还有一个方便家人坐轿子的小门。院子里有考究的菜窖,里边全部用砖石砌成,有一人多高,一间房那么大,上下有台阶。
召梁古民居既有晋派建筑风格,又有地域特色。院落宽敞、房屋厚实、装饰简单大方。木雕和砖雕是召梁古民居建筑主要的装饰。由于当时这里木材资源紧缺,所以建筑构件装饰砖雕多而木雕少。记者看到,召梁古民居墀头上的砖雕,工艺精湛,主要是吉祥图案。房屋木质窗棂有直线、斜线、曲线等构图,有的窗格间还嵌有植物、蝙蝠等图案。
多种传统民居元素共存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西部。自清代建旗以来,这里居住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民族。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这里传统民居别具特色。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廷在此编佐设旗,为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旗。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旗府定远营在此建成。定远营由清廷命人修建,有大批京城的工匠参与其中,使阿拉善左旗的传统民居具有北京特色,多为合院民居,格局方正,有正房、耳房、厢房等。走进定远营一处处合院民居,大都中轴对称,院门开在南侧院墙正中,精致的门楼,正对着正房,体现了“居中为尊”的礼制观念。
这里的传统民居房屋一般都有檐廊,有的檐廊还使用垂花吊柱,在外墙立柱与出檐的垂花吊柱间加了斜向支撑的构件,形似如意。
“阿拉善左旗和周边地区的商贸往来较为频繁,为了方便经商,很多宁夏和甘肃的商人在此定居,所建居所大都以原籍地的民居形式为原型。阿拉善左旗与宁夏相邻,两地都干旱少雨,连续降雨时间短,强度小,所以,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宁夏的无瓦平顶式屋顶。建筑装饰具有民族特色,有的宅门顶做成马鞍形,室内外常用回形纹、犄纹、卷字纹装饰等。”内蒙古传统民居研究者王卓男说。
留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
“内蒙古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传统民居多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契合,体现着对自然的依赖与尊重。建筑用材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尽量使用本地天然建筑材料,从而使建筑物在形式、色彩与质感上保持统一风格。合院民居正房通常以天井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不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考究,砖雕木雕工艺精巧、古朴。”王卓男说。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历史的积淀,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制体现了人、建筑与自然三者之间特定的时空关系,展示了特定区域民族传统审美观念,这些传统建筑应该被善待。”佟天扬说。
然而,传统民居如大浪淘沙,很容易被淹没或代替。百年前炊烟袅袅、门庭若市的宅院,大多已是“深院闭,小庭空。”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区加强传统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已初见成效。召梁19处古民居院落得到有效保护,在修缮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空间格局、结构和外观,使用青砖、青瓦和红松木,采用传统的榫卯工艺,修旧如旧,从而保留了古民居的人文韵味。召梁古民居通过保护和规划,全面展示包头走西口文化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按照《阿拉善左旗定远营保护总体规划》,从2010年开始,对定远营进行保护和修缮,第一阶段对王府及王府花园进行恢复修缮,第二个阶段是对延福寺古民居的恢复修缮。最大限度地恢复定远营历史原貌,使之成为游客观光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有关专家建议,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翔实的调查研究、制订保护规划、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收集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集中搬迁到特定的地方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也是可行的方法。民间力量对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来说不可或缺。当地老百姓自主保护修缮是延续老建筑生命力的重要一步,只有民众形成保护意识,这些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此外,也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当中。(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阿荣)
(本版图片分别摄于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包头市东河区召梁古民居、乌兰察布市隆盛庄镇)
百年小楼
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小召前街繁华地带,一座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二重二层楼阁式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清末民初归化城内有名的店铺“义忠轩”,后称“惠丰轩”。此店铺最初是平房,后来盖起了二层楼。小楼由青砖砌成,门窗全部采用实木工艺,房梁、椽、檩也均为木结构。惠丰轩已被列为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屋昂扬的“颈”
墀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硬山顶山墙端头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是承重和装饰檐口。墀头多为砖雕。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更像房屋昂扬的颈部。在内蒙古传统合院民居中,墀头的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花卉、鸟兽等包含吉祥寓意、美好愿望的图案,也有文字符号类的吉祥图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