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赏析
内蒙古新闻网  18-09-12 10:2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安史之乱前,王维就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据说辋川有胜景二十处,鹿柴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诗题叫《鹿柴》。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每到一处,都要作诗,后来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下面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这首诗的妙处。

  首先,这首诗犹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

  诗的前两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典诗词鉴赏词典》这样解释:“在空寂的山林中,偶然传来几声人语……”显然,作者以为“人语响”就是人说话的声音。其实,这里的“响”,当回声讲。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标题为《三峡》的课文,是北魏时郦道元的作品。其中形容三峡猿猴的叫声时,就用了“空谷传响”这个词。课文下面这样注解:“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响,回声。”这个注解非常正确。王维这首诗前两句写的环境,与《三峡》写的环境类似:都是空旷的山谷,都有回声。区别只在于,郦道元写的是猿猴啼叫的回声,而王维写的是“人语”的回声罢了。

  没有“人”,就不可能有“语”;没有“空山”,就不可能有“响”。诗中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可以是王维的友人,也可以是山中其他的人。不管是谁,他们都与“空山”汇成了一支乐曲。

  现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天,太阳刚从东方探出头来,王维已在他的别墅中看书了。突然从空旷的山谷里不断地传来这样的声音:“王维——-王维——我们来了——我们来了——”王维知道,那是他的几个友人来了。于是,他立刻放下书走到门口,大声应道:“听见了听见了——你们快来呀——你们快来呀——”

  这样的回声,在深山里迂回曲折,此起彼伏;很久很久,才慢慢停下来。

  它既是人的音乐创造,又是美妙的天籁!它是大自然与诗人相融的杰作,它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

  其次,这首诗酷似一幅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

  诗的后两句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是阳光,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影子。这是说,夕阳的光辉返照在深山中的密林里,与林中的青苔相会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呀!夕阳的光辉是红色的,而青苔是绿色的。红绿相间,红绿相融,这是多么招人遐想的境界呀!也许你联系诗的前两句,会想象到诗人王维与他的友人正在恋恋不舍地告别,你似乎还听到他们又在约定下次相见的时间与地点呢。当然,有人还会认为,诗人所描写的其实是一种缺憾美,因为这深林中的美好,瞬间便会消失……

  所以,这首诗献给读者的,不是一般的只是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画,而是一幅物中有人、人中有物的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

  最后,这首诗好像一部明灭相依的人生经卷。

  不少赏析的文章认为,《鹿柴》是以动写静,意在展现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笔者却另有所悟:

  第一,从诗句本身来看,前两句主要写的是动,但,前两句中的“空山”,却又是在写静呀;后两句粗看起来是写静,但,其中的“返景”和“入”,不是也在写动吗?而且,夕阳也在不声不响地移动着。

  所以,我们不能主观断定是“以动写静”,从而也就不能说,这首诗旨在表现诗人“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根据诗句本身所写,结合诗人当时所过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如果从艺术手法方面讲,我们倒觉得这首诗是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如果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说,则正好反映了王维当时那种十分复杂的矛盾心理:他既想做官,享受富贵,又想隐居山林,过远离名利的恬静优雅的生活;而结果是哪一种也不好说是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所以,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应是:现实与理想相依为命,二者须臾不可离也。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选择,能否取舍有度!

  第二,王维是信佛的,所以,他的诗多是蕴含禅意的。这首诗就发人深省,对读者多有启迪。特别可以引发我们对事物的明灭、隐现与有无的感悟和思考。

  比如,“空山”与“响”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宇宙的静谧与声响,想到社会的喧闹与沉寂;“景”与“青苔”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自然界物与物的离合,想到人与人相逢时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无奈,等等。而这一切,并非诗人所强求,而完全取决于不同读者对自然、对社会与对自己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第三,王维不仅是诗人,也不仅是画家,也不仅如苏东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这首诗用时髦的词语来说,它具有“三维效果”,启发读者“多角度思维”,等等。比如,从“空山”与“响”,我们可以思考,那个“人”为什么看不见?从“返景”与“青苔”的会合,我们可以想象“深林”的默默奉献:若不是它的遮掩,夕阳与青苔哪会有如此浪漫的邂逅?

  当然,我们还可以解析一下诗中“复”字的深刻内涵。写夕阳的光辉照到青苔之上,就写“返景入深林,照在青苔上”,不就行吗?为什么用一个“复”字呢?这正体现了王维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有人说,“复”字说明,头一天已经照过,今天还来照,表示对山林的爱恋。这样讲也有道理,但诗人用“复”字,是否也告诉读者:这个太阳清晨就从东方射来它的光辉,拥抱过林中的青苔;但它还不满足,到了傍晚时分,硬是又来重温这种幽会的美好!

  于是,聪明的读者恐怕会想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位一体吧?会想到宇宙中与我们人的心灵中所固有的忽明忽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奥秘吧?(文/李淑章)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