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典评   
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文化意义
内蒙古新闻网  18-09-27 19:1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近期,著名作家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伴我走过。该书无论是历史深度,还是文化高度;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写作手法,皆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此,我就本书的文化意义谈一点浅见。

  《毛乌素绿色传奇》揭示了人的生存境遇与状况。追往抚今,毛乌素是个什么地方呢?“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 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追寻毛乌素生态由好到坏再到好的漫漫长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乌审旗治沙者的奋斗历程。从民间到政府,从群众到官员,他们的信念,他们的辛劳,他们的成果,让我们见证了毛乌素沙漠变绿洲的人间神话和伟大传奇,令人动心动情,可叹可赞。

  《毛乌素绿色传奇》通过反映一个地区防治沙漠化的进程,表现一个治沙群体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英雄精神,弘扬了真善美,具备了文化意义。《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文化意义在于揭示了“用新的思维对待沙漠,寓保护于开发之中”的生存理念,从而呼唤世界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

  《毛乌素绿色传奇》在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什么是民族情结?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守土有责?什么是坚守不放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也是精神文化的基本观念。具体到本书,我觉得文化使求生变成一种回归家园的精神过程。作家在作品中艺术地探索了这些问题,并以其所塑造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值得过?由此,《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文化意义就在叩问人的生存意义问题上突显出来。例如书中治沙英雄殷玉珍说的“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沙欺负死。”“老巴对我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是要把朝岱建设好。朝岱就是我的北京!”面对“生存还是死亡”,乌审旗儿女表现出的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治理沙漠、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意义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毛乌素绿色传奇》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文化的群体性是非常突出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标准。从治沙领头人宝日勒岱、殷玉珍,到带领12个姐妹治沙半年不回家的乌云斯庆、为治理沙漠辞去公职的“疯女”浪腾花,从巴图那顺、丁新民到乌审旗书记、旗长……作家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乌审旗儿女治沙的精彩故事,那些真切而动人的主人翁形象,那些感人的语言和细节,令我们深深体会到就是这些美丽而英雄的人们,以积少成多、众志成城的不懈付出,成就了毛乌素沙漠披上绿装的现实,才有了子孙万代的幸福。

  人与自然的交集在《毛乌素绿色传奇》中贯穿全篇,显示出的文化意义优胜。作家肖亦农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永远不会顺从人类。”这是作家3年深入体验毛乌素生活的由衷感言。事实上,乌审旗人把环保高效产业引入沙区,始终依托“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理念,用工业化带动生态建设的产业化,走出一条“绿富同兴”之路。作者在《毛乌素绿色传奇》中,憧憬了人类的未来,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愿望、理想,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未来,由此获得了文化意义。它在向世人宣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秀传统不能丢,也为那些被沙漠困扰的广大地区提供了绝好的样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毛乌素绿色传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使未来有了现实之根,未来因《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文化之助变得美好。

  本书的文化意义,在第三章中多有展现。在这一章里,作家采取古今交错、碎片连成整体的技巧,既让我们了解了人类的生命之根是什么,又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萨拉乌苏文化的绿色文明的影子。而乌审旗人不仅善于继承历史上的绿色文明,更敢于开创现代绿色文明。正是在这种大跨越中,展示出乌审旗儿女把沙漠变绿洲的壮举是传奇的、可贵的、里程碑式的。毫无疑问,这一章的插入,增添了本书的纵深感、厚重感,让全书更显丰满、深刻。(常耀宗)

[责任编辑 吴钰]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进口设备有了中国“芯”
内蒙古:草原打草忙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迎来候鸟群
喜迎国庆长假 花卉扮靓生活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响彻在昭乌达草原上的长调
• 东迁的土默特人
• 呼伦贝尔草原的秋天
• 阿拉善盟新发现多处烽燧岩画点遗址
• 丝路绣梦 巾帼匠心 内蒙古民族服装服饰在法国上演文化传奇——自治区妇联、自治区政府新闻办赴法展示交流活动综述
• “中国·首届民族婚礼文化节”上演
• 诗韵在草原盛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青城上演
专题推荐
【专题】领航新征程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2018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