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绥铁路线向西推进,原本驻守绥远地区的国民党三十五军主力被调往绥东参加南口保卫战。不久,随着日军南进意图的显露,1937年9月中旬,阎锡山命令傅作义部“弃绥保晋”,绥远省成为不设防的地区。10月14日,归绥沦陷,18日,包头沦陷。
时任绥远省国民党党部主任潘秀仁、高等法院院长张钦、地方法院院长于存灏等人会同包头县党部委员秦邦桢、李聚五在包头商定,以各县地方保安队为基础,以地方国民政府官员及文教界人士为骨干,组织成立“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目的就是保卫家乡,抵抗日军。自卫军设总指挥部,按绥远省东西南北区域划分为八个自卫队。当时除第一和第七(绥东、绥南)两路因所在区域被日军占领未能成立外,其他六路都相继组建成立。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总部设在包头,总指挥张钦,副总指挥潘秀仁、于存灏,下辖六路自卫队,分别是以包头县为主的第二路,以归绥县为主的第三路,以武川县为主的第四路,以萨拉齐县为主的第五路,以集宁、丰镇、陶林三县为主的第六路,以固阳县为主的第八路。当时号称拥兵三万,实际不足一万人。自卫军主要在敌后战场开展斗争,以打伏击战、破坏交通、袭扰日伪机关为主。虽然武器装备差、战斗力弱,但在绥远抗日战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路自卫军,司令刘效贤,主要活动在伊盟和包头一带,部队人数1700余人,是六路军中人数最多、机构最完整的一支部队,以包头地方武装王永清的民团和包头保安队警察为主,有团、连、排等建制。包头被日军占领后,第二路自卫军撤退至伊盟。1938年冬,他们配合国民军发起攻打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1年秋,二路军被调防临河,曾在“五原战役”中配合六十七军二十六师肃清了安北至包头黄河南岸的敌军,摧毁了敌人的炮兵阵地和多个据点。
第三路自卫军,司令潘秀仁,由归绥县保安团人员组成,人数1200余人,主要活动于归绥西境和萨拉齐县东区,他们常利用夜晚破坏绥包铁路,袭扰日伪据点。1940年底,日军进犯五原,三路军趁驻绥日军西调,分股袭击了绥远。他们多次伏击日军的汽车和坦克,萨拉齐县的张文彪因虏获日军轻机枪而被人们称为“机关张”,特别是副总指挥乔全清率领的游击队更是战功卓越。
第四路自卫军,司令郭怀翰,部队有1400多人,主要活动在大青山庙沟一带。1938年9月,八路军进入绥远,在大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与四路军的十二团会师,两军联合组织了著名的蜈蚣坝战役,毙敌80多名,并拔掉大脑包等日伪据点。
第五路自卫军,司令郭长青,主要由其土匪部队和县保安团人员组成,人数700人,活动在归绥、托县和萨县之间。1938年冬,傅作义反攻包头,五路军负责切断绥包铁路,有效阻击了敌人的增援,后与驻守大青山的李海龙伪军作战,迫使其脱离日伪。
第六路自卫军,司令赵励师,1938年被傅作义任命为绥东行政督察员,因所在地域被日伪占领,后率部队随四路军进入大青山。六路军的活动区域常与三、四路军重合,作战也基本以配合三、四路军为主。
第八路自卫军,司令刘万银,主要由固阳保安队和抗日民众组成,活动在固阳县附近。八路军进入大青山后,三营十连对第八路自卫军展开统战工作,后双方合作,建立绥西动委会,使绥西抗日斗争出现新局面。如第八路团长兰瑞长期率部在山中与日伪斗争,1939年被傅作义改编为游击师。
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士兵中有土匪、国民党散兵和杂牌军,如第五路司令郭长青在自卫军没有成立之前就是家喻户晓的土匪首领。加之部队分散,名义上归指挥部统一领导,却各自为政,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所以反叛投敌的事屡有发生。第三路军王有功曾信约日伪军于1940年初欲合击八路军大青山司令部,第二路军五团团长王文才率部投敌被击毙,第三路军的许德功率100多人投奔日军。自卫军建立初期是具有抗日爱国性的,也能和八路军团结抗日,但由于主要领导都是国民党的官员,在政治上倾向于国民党,所以当国共合作出现问题时,自卫军就变成与共产党为敌的势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傅作义将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剩余的五路军改编为骑兵的五个纵队。(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