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时代,读书不仅是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和消遣,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提高。应该怎样去读书,并让自己的一场场读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回避不了的话题。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看来,读书,既需要个人潜心于书香,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还需要全社会用春风化雨般的悉心培植,让读书观念入脑入心,最终助益全民阅读迈上正轨、走向高雅。
儿时由于家贫,梁晓声常买不起书,就和同伴们一起“凑份子”。后来,他便大着胆子问母亲要钱买书。一次到纱厂,在阴暗而尘絮飞扬的角落,佝偻着腰正在劳作的母亲,听说儿子想问她要钱买书,不仅不恼,还当众夸赞了他。望着母亲为了生活,如此劳累地工作,梁晓声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样的人生理想,即使是在黑龙江当知青时也不曾有丝毫的放弃。在那个清贫的岁月,是孜孜不倦的苦读,点亮了梁晓声心头的明灯,让他自信满满地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从此与书本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深情回顾了梁晓声从买书、读书到写书的不凡经历,诚望普天下的孩子都能爱上读书,全社会的人们都能为莘莘学子的学习和读书,创造最佳的条件。“学生家长也罢,托儿所的阿姨也罢,小学或中学教师也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若善于发现其爱好,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之得以较充分的表现,乃是必要的。”他尤其倡导要多一点精神上的鼓励,“一次好的造句,一篇作文,头脑中产生的一种想象,一经受到勉励,很可能促使人与文学、与艺术、与科学系成终生之结。”
经历过生活的重重磨难,梁晓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把读书既视作一生的修行,同时,也把它看作是提升思想境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中有的人虽物质富有,生活优渥,但精神世界却极度贫乏,常感空虚和寂寞。这在梁晓声看来,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幻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从而让每一次的读书之旅,都成为一次次心灵的淘洗和灵魂的沁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读书,实现了从精神“负翁”到思想“富翁”的蜕变,它在改变人们心境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一个人的人生命运。为此,在书中,梁晓声感同身受地说:“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受它影响,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这样的表白,不正是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动体现吗?
儿童时代读连环画,少年时代读“百家书”,青年时代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和社会这本“大书”,几十年如一日地饱览群书,无疑大大丰富了梁晓声的内心世界,也让他对这个温情的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关爱。于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人世间》等一部部现实主义精品力作,相继在梁晓声笔下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但凝结着丰沛的思想意蕴,也是对他勤读笔耕的最好回报!“当书改变你的时候,你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常年畅游书海,让梁晓声有了超越常人的深刻。在他看来,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透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三问,亦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自己的祖国和别的国家,从而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心心念念全民阅读,梁晓声结合自身的读书和写作实践,道出了读书的题中之义,借着《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这本书,他真诚地希望,无论是在春雨霏霏,还是夏日炎炎,抑或是秋日寂寂,乃至在冬日寥寥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能从容地展开书卷,以季节为伍,以书本为伴,不负春光,不负韶华,去读出一个翰墨飘香的好日子,读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