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与批评的文艺作品不能缺——浅析央视春晚小品《走过场》
内蒙古新闻网  20-03-05 19:4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过去一些日子了,但其中那则名叫《走过场》的小品(编剧林炳宝、导演沈腾)还不断在我脑海里返场,令人回味。

  《走过场》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说的是某县造林造假,把靠近县医院的一座秃山用绿漆粉饰。不料一场山火,神话般将这座假绿山变成了揭露形式主义的活标本。这仅仅是小品的一个沉重而又可笑的背景,接下来的故事,更让人啼笑皆非。

  因“绿山”而甲醛中毒住进医院的农民工王铁牛,本来已经完全恢复健康,时值秋收,老母亲急盼他早早回村,但只因领导还未留下到场慰问的音像记录,迟迟不让他出院。他的监护人马主任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领导还没来看你,你怎么能出院呢?”马主任不仅照看“病人”,还不断调教“病人”,教他如何接受领导探视,就连与领导握手的姿势她都做出示范:“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

  领导终于带着摄影者光临医院,但他的心全然不在病人,而是摆着各种与王铁牛在一起的姿态欣欣然拍照,引得观众哄笑不止。接下来,小品又异峰兀起,原来,现在探望王铁牛的郝科长还不是正式的领导。郝科长一番折腾后,打电话告诉领导不用来了,说拍照时他已给领导留出了显著的位置,事后把领导的照片添补上就行了。这时舞台上传出了领导严肃的画外音:你平时就表态多,调门高。不作为,乱作为。你已经没位置了……郝科长呆如木鸡。

  央视能在一年一度的“欢歌忆过去,豪情寄未来”的春晚文艺大餐桌上,推出《走过场》这样的作品,并获得一致好评,足见我们上上下下有着共同的心声:讽刺与批评的文艺作品不能缺。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是我们的一贯共识。文艺作品应该接地气,这是时代的要求。接地气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对于现实中的真、善、美要全力讴歌,对其中的假、恶、丑也要敢于批评。我们一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已成“过街老鼠”,但它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还很有市场。比如,凡事都如《走过场》所批评的那样,都要“立此存照”,许多镜头所向只是为领导摆好显政绩。有的甚至事情根本没做,找来群众当陪衬照张像摆摆样子就等于做了。形式主义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疏远了干群关系,群众对此非常厌烦。文艺批评应该对此猛击一掌。

  小品小,台上时间短,但也要集中说故事,塑人物,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能以最好的效应发挥启迪、教育、警示的作用。

  《走过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性格分明,活灵活现。王铁牛的憨厚,郝科长的油滑,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贯穿全剧的马主任,她不仅人物鲜活,而且很有典型性。她本知道“绿山”事件的全貌,她痛恨形式主义,却又搞起了形式主义。小品开场,两位工人为迎接领导的到来正为两盆鲜花发黄的叶子涂抹绿彩。马主任严厉批评了他们,“你们这样做,和造林造假有什么两样,你们是不是认为弄虚造假比搞形式主义厉害小!”接下来她却不断为“领导没探望,病人就不能出院”的笑话推波助澜,令人发笑,引人深思,也让人心痛。

  看《走过场》,让人想起曾经有人就漫画的讽刺与批评做过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它应该如针炙,一针入肌,不能不痛不痒,而是要让病人感到酸、麻、胀,只这样才能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走过场》是一根闪闪发亮的银针,是一幅藏理笑间的漫画,也是一株美丽的小刺梅,我爱这株小刺梅。(鲁村)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