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星连垣墉固
内蒙古新闻网  20-06-04 09:3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青灰色条石砌筑的墙体。

  文/图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阿荣

  初夏的清晨,丘陵沟壑间的碓臼坪村栜木塔自然村,云雾缭绕,静谧美丽。遥望山脊逶迤的明长城,依山如黛,墩台高耸,烽燧列炬。

  清水河县栜木塔段、小元峁段、口子上段明长城,保存较为完好,极具观赏价值。苍翠的山峦,青灰色条石砌筑的墙体,墩台、烽燧、亭障等谓如星星连亘,与周边老牛湾、万家寨黄河水域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砌石夯土千层万叠

  “清水河县境内有155公里的明长城遗址,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与山西交界的骑墙墩台或依墙墩台)243座,马面(墙台或战台)253座,保存较好的城堡(敌楼)5座,著名的敌楼有徐氏楼、箭牌楼,城堡有滑石堡、将军会堡。”清水河县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的刘建国介绍说。

烽燧相望
墩台高耸。

  在碓臼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荣等人的带领下,驱车沿崎岖的山路,至栜木塔段长城脚下。一座高大的墩台,凸出于墙体之外,“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登高望去,方形、圆形墩台触目皆是,遍布山岭。墩台多为条石包砌,基宽13-16米,高7-11米,部分敌台外包大砖,东西北三面墙体厚1.4米,南面(内侧)墙体厚0.8米。黄土丘陵山地脊部平阔,两侧舒缓,明朝在此修建长城时将外侧铲削,以增加垂直高度,逐层砌条石,中间夯以黄土和碎石,形成外部高耸可以御敌、内侧平坦便于行走的墙体。

基石厚重。
依山如黛。

  这段明长城遗址以栜木塔自然村为中心,向东西延伸,为清水河县保存完好的石砌长城之一。史料记载这段长城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的边墙“依山而就,外虽高耸,内实卑薄,山头障蔽,声信难通”,所以“陆续议修,加帮加厚,又增建空心砖楼,土墩数座”,始成今日规模。

  远眺与近观栜木塔段明长城及周围景色,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韵。据刘建国介绍,栜木塔段明长城比北堡川高200-300米,山川之间为宽缓的慢坡。这段明长城防御设施密集,敌台间距100-200米,多建于墙体向外的拐点和地势高亢处。现存一座空心敌楼,城墙外侧曾有堑壕和“品”字窑。

  沿弯曲的山路,明长城遗址时隐时现。“在清水河县境内,与山西交界地带,分布有3道明长城遗址,史称大边长城、二边长城和内长城(三边长城)。大边长城为明初所筑,大部分为夯筑土墙。二边长城分布于清水河县东南部,保存较好,大部分为砖石包砌,总长115128米,。三边长城为内外长城交汇险冲。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3道明长城在清水河县境总长度为155296米。”刘建国介绍说。

  清水河县明长城遗址中,口子上丫角山至黄河老牛湾段长城非常壮美,铺石夯土,筑墙砌砖,千层万叠,望楼密集,烽燧连绵。明长城遗址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建筑艺术和观赏价值,是开发旅游的载体。

  文物资源保护利用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区进一步加强长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并进行相关文物资源普查工作,编制实施《内蒙古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内蒙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打造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长城文化公园,作为文物和旅游融合的重点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科学谋划,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

远望碓臼坪村。
长城绵延。
  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上,以传承弘扬长城精神为目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长城精神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使之成为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也是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保护,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近期,清水河县明长城遗址开始维修,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维持其历史风貌。针对濒危敌台,在自治区文物局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下,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项目。严格按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长城保护的相关要求,加强长城重要点段的保护维修工作。在清水河县逐渐实施小元峁段、栜木塔段长城、口子上段、石胡梁长城、川峁上长城、老牛湾长城的抢险加固工程。开展明长城清水河段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普查工程。长城遗产保养维护和监测预警工程

  “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依托长城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文物工作积极主动融入文旅大融合,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研究策划实施一批能够持续推动旅游发展的文旅融合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清水河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陈罡说。

  “近年清水河县着力构筑以黄河、长城、古村等为支撑的“1+N”旅游格局。雄浑迤逦的母亲河--黄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碓臼坪等16个村,吸引着八方来客。借助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更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承发展。”陈罡说。

  “要抓好如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这类拥有黄河、长城两大重要文化元素景区的建设力度。找准把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发展定位,整体谋划,合理布点。”陈罡说。

  清水河县将逐渐实施口子上长城保护工作站的改扩建工程,长城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包括配套建设停车场、广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等相关服务设施,实施必要的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建设完善明长城清水河段数字资料库,及数字运营平台建设工程。对接长城资源管理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建设工程。建立明长城清水河段“可阅读”长城建设工程。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处蒙进交界地带,也是黄河与长城交汇地带,区域位置优越,将单一的国家地质公园打造为长城小镇、美丽乡村、传统民居集聚区。明长城小元峁段、栜木塔段、口子上段周边风景秀美,文化遗产丰富,极具观赏价值,深度开发挖掘该地文化旅游结合及休闲农业、乡村振兴等项目。

  清水河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清水河县石窑洞营造技艺、清水河米醋酿制技艺、清水河铁艺、清水河擀豆面、清水河果丹皮制作技艺、清水河县荞面圪团制作、清水河县木榨榨油制作、清水河县酸米饭制作、清水河县抿豆面制作、清水河县石窑洞制作、清水河县莜面制作技、清水河县油炸糕制作、清水河县石刻技艺等,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

  (图片均为栜木塔段明长城)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