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草木共此生
内蒙古新闻网  20-07-08 16:54  【打印本页】  来源:西安日报

  植物有许多品质,别样的纯朴,坚韧的意志,自由的精神,蓬勃的生命力。在草木的芬芳里,我们沿着鲁迅的足迹走一走,得一次亲炙的机会,或能弥补一些恍然的遗憾。

  想起那篇脍炙人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许你会意识到鲁迅对花草树木的热爱,更有心一些,或许你会注意到这份热爱贯穿了鲁迅的一生。作家薛林荣从鲁迅的作品和札记里提取了一份密码,以花草树木为切入点,以年谱时间为线索,撰写了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随笔集《鲁迅草木谱》。

  本书中的文章属于风格小品文,依时间顺序一一铺排,秩然成谱,故谓之“草木谱”也,为了避免引申转化,不使原意歪曲,文中所涉内容不乏完整引用,或在材料间稍作过渡、略施议论。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读书札记,颇有些钱钟书《管锥篇》的旨趣。

  这本书邀请我们作一次漫步的遐想,不仅与鲁迅相遇,还与周家大宅的四季桂、夹道的万株杨柳树、上野的樱花、水野的栀子相遇;与鲁迅一起,“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听“窗前枣叶簌簌乱落如雨”。在北京,“八道湾的大叶杨有风就响”,搬至西三条21号后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句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厦门任教时间虽短,亦留下了“门前的秋葵似的黄花却还在开着”的记忆;在西安,“看见很多的白杨、很大的石榴树”;在广州与许广平会合,喜悦地说,“水横枝青葱得可爱”;在躺下的大地上,广玉兰是他的墓的一部分。在草木的芬芳里,我们沿着他的足迹走一走,得一次亲炙的机会,或能弥补一些恍然的遗憾。

  此外,作者还提示我们留意鲁迅作品中的植物描写。比如,短篇小说《高老夫子》中两番写出高老夫子和桑树的遭遇,突出了人物的虚伪和不堪、窘态与局促;在由传奇笔记改编的《眉间尺》里,杉树林见证了奇特的复仇方式;在《药》里,杨柳、红白的花构成了鲜明的植物意象。在鲁迅很多的诗词和随笔文章里,也到处可见飞红繁英、草长莺飞的歌咏或借景抒情、象征的应用。

  对博物学的热爱,很早就浸淫在鲁迅的生命里。童年的百草园是他的极乐世界,他渐渐成长为一个小小植物学家,青少年时就能在《莳花杂志》刊登数篇生物笔记。鲁迅始终热心科普工作,他翻译《药用植物》等外文书籍,帮助三弟周建人编写科普教材,并在1930年发出了林地沙漠化的警告,薛林荣评价鲁迅是一位自觉的生态保护先行者。此外,鲁迅的古典传统文化造诣极深,曾经工笔抄录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专门研究汉画像中的吉祥植物。鲁迅是多才的,在他才华的每一个面相里,都有植物的身影在摇曳,摇曳成一片无垠的风景。

  微物史的方法被用在了文学研究的领域,系统性地收集这些微小的发现,为看似陈旧刻板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薛林荣的这项鲁迅研究,是很可喜的尝试。这有一点点像是,地底野草的种子,钻出来了,葳蕤着,迎风招展,带给我的欢欣。

  (赵青新)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