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春愁》赏析
内蒙古新闻网  20-07-28 11:5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一、简介作者并略讲他几个故事片段。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别号沧海君,后曾以沧海为名。近代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讲他几个故事片段。

  1.聪明而爱国的台湾少年。

  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过海,定居于台湾省,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他生于台湾省苗栗县,而祖籍为广东省蕉岭县文福乡淡定村。他自幼受到爱国爱乡思想的教育,深知自己是中国人。他牢记祖训: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报国图强。

  丘逢甲聪明过人,六七岁时就能吟诗、写诗和对对联。14岁时到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当时福建巡抚丁日昌连称他为“奇童”,还赠给他一方刻有“东宁才子”(东宁,即台湾)四字之印,于是闻名全台。

  2.归乡讲学,报效祖国。

  丘逢甲乡试时得中举人,会试时又得中进士。虽然他可以在京做官,但他无意于仕途,便毅然回到故乡台湾,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还兼台湾府衡文书院与嘉义罗山书院的主讲。讲学期间,他努力研究台湾的历史,又深入底层,了解社会民情。这期间,整个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他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于是,立志为报效祖国而奋斗。

  3.誓死抗日,不忘台湾。

  甲午战争(1894年)中国失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日本地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悲愤交加,率全台绅民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表示要与台湾共存亡,可是清政府不予理睬。于是,丘逢甲率领义军坚决抗日。他们曾与日本侵略军血战二十余昼夜,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最终,弹尽粮绝,只好内渡大陆。他回到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时刻不忘收复失地,以雪国耻。

  后来,他积极拥护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多次掩护和营救过不少革命志士。1912年1月1日,他有幸看到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由于多年奔波,不幸积劳成疾,于1912年2月25日溘然长逝,终年48岁。他的遗言中有“葬须南向”四字,表示他永远不忘台湾。

  二、解释部分词语。

  1.遣:排遣,消除。

  2.强(qiǎng):不读qiáng;勉强,逼迫。

  3.潸(shān):流泪的样子。

  4.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约四百万人。

  5.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三、赏析这首诗。

  在赏析这首诗之前,简单说说《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变化等等。

  上述这两个条约都是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此后,列强一步步地瓜分我国领土,中国渐渐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国家。《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的1842年8月29日被英国所逼,在南京签订的;最痛心的是把香港割让给英国。《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的1895年4月17日被日本所逼,在马关签订的;最痛心的是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请读者记住:香港与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再说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发生的大事。1895年春,北京举行的会试刚刚结束,举人们正等着发榜。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上书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张变法。当时十八省举人响应,1200多人签名。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原指汉代用皇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举人进京应试)。此后,就有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在赏析丘逢甲《春愁》这首诗之时,不禁想到了谭嗣同写的一首诗,题为《有感一章》。这首诗也写于1896年春季,而且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春愁》几乎完全一样。这里恭录于下面,与读者共享。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丘逢甲《春愁》所写的是,回首一年前《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一句是“春愁难遣强看山”。

  春天本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形容道:“春和景明”之时,登楼之人都会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而这首诗中的“强看山”三个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说诗人强打精神去看看春天的山水,以借此驱散心中浓重的愁云。可是,“强看山”不仅丝毫没有排遣掉他的愁绪,反而使他愁上加愁。因为诗人眼前的“山”已经不复从前,不仅浓雾弥漫,而且峰峦破碎。此刻诗人眼前是不是还出现了被日寇践踏的祖国台湾的玉山?

  从以上分析来看,这句诗运用了对比、衬托与炼字等艺术;而此种艺术却正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眷恋,对国土沦丧的无限悲痛。

  第二句是“往事惊心泪欲潸”。

  对第一句的分析,是建立在笔者已知道诗人“春愁”的原因。所以,诗中的“往事惊心”也自然会想到《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诗人愤然而起,率领台湾义军抗击日寇的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至于“泪欲潸”三个字,不仅照应了第一句中“强”字,而且又蕴藏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有句话叫作“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现在一位昔日杀敌无数,使日寇闻风丧胆的将军竟然有了“泪欲潸”的表现,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无奈呀!

  “泪欲潸”中“欲”字,这从写法上说,当然是炼字艺术;可正是这个“欲”字,却默默地折射出丘逢甲这位血性男儿的铮铮铁骨与心底那种强大的承受力——他硬是把喷薄欲出的眼泪憋了回去!

  第三句与第四句是“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两句诗的含义与作用极其丰富(尤其是最后一句),仅笔者体会到的至少就有四个方面。

  1.同前两句所写内容一一照应。

  这两句是逆挽倒装的手法。一般的写法是前因后果,而这首诗则是前果后因,而且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珠联璧合:后两句所写“同一哭”“去年”“割台湾”,与前两句中的“春愁”“看山”,“往事”“泪欲潸”,在形式上遥相照应,在内容上互为因果。相信读者只要仔细想想,当有更深刻的体会。

  2.浓烈的爱国激情引发读者共鸣。

  诗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当然是夸张的手法,但诗人所以这样写,绝非强加于人,应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真实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悲痛欲绝的情景;二是诗人要以自己的爱国激情,引发读者的共鸣;三是示意读者,国土沦丧不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3.这两句诗有强烈的号召力与鼓动力。

  诗人不用“悲自中来无言语”这样的句子,来直接表达自己念念不忘国土沦丧之耻的悲痛,而是去倾吐他心目中所有台湾人民,当年因国土被日寇践踏时的痛哭之声。这就不仅再现了当年诗人一呼百应的气势,而且使台湾同胞回忆起他为保卫国土,与入侵之敌血战二十余昼夜的悲壮情景。

  所以,笔者觉得,这两句诗其实是在号召同胞不忘国耻,要团结一致东山再起,为收复国土而奋斗到底。这就是这首诗的强烈号召力与鼓动力。

  4.“去年今日割台湾”是点睛之笔。

  说这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理由如下:

  (1)前三句中有三个关键词,它们是“愁”“泪”“哭”,而为什么会如此呢?最后这句诗作了回答。

  (2)“去年今日”这四个字有激起国人永远铭记国耻的千钧之力。因为这四个字的作用非同一般:一是表明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896年4月17日;二是告诉读者,“去年今日”就是1895年4月17日这一天,而这一天就是“割台湾”的日子;三是激发国人要牢记这个日子,为恢复国土而共同奋斗。倘能如此,则“愁”“泪”“哭”等一切心绪、痛楚、悲声,将一扫而空。试想,如果最后一句写成“犹记当年割台湾”,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3)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腐朽无能的清王朝的痛恨,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他为恢复国土继续奋斗的决心与信心。关于这一点,在他一生写过的大量诗篇中就可以得到印证。读者如想更多地了解诗人,请想法购买冯海荣所选注的《丘逢甲诗选》。

  本文结束之前,笔者突然想起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温家宝总理答台湾《联合报社》记者问,说的一段话。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接着温总理就深情地、一字不错地背诵出了丘逢甲写的《春愁》。文/李淑章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