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蒙古马精神的艺术呈现
内蒙古新闻网  20-10-28 22:5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组织创作的中国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骑兵》,斩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消息传来,草原一片欢腾!

  《骑兵》将气势磅礴的革命历史搬上舞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向内蒙古骑兵致敬!向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在全国舞台上刮起了一场骑兵之风。

  ——编者

  骑兵的故事不会过时,骑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蒙古马精神!舞剧《骑兵》的成功也不是偶然,它完美诠释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时代的关系。

  成功塑造鲜活的骑兵形象

  “最鲜活的就是骑兵人本身!”

  这是舞剧《骑兵》宣传短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份鲜活,来自主创团队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强烈情感。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骑兵,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还居住着老一辈骑兵战士,每每看见他们,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多年来,这种创作愿望一直藏在心中。”国家一级导演、舞剧《骑兵》总导演何燕敏激动地说。

  内蒙古骑兵部队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的指示,组建起来的一支以蒙古族指战员为主体的骑兵部队。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部队指战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卫了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成果,参加了扭转东北战场局势的所有重要战疫,以及辽沈、平津两大改变了中国命运走向的战略决战,为内蒙古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为东北、华北地区的解放和全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内蒙古骑兵为人民而战,为民族解放而战。他们将自己奉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他们的伟大成就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像何燕敏一样,在《骑兵》主创团队中,很多人与骑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创作动机源于对骑兵的信仰和崇拜,骑兵是民族集体记忆,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这些英雄值得被歌颂,民族舞剧《骑兵》在众望所归的呼声中诞生了。

  从2015年开始构思,2016年3月《骑兵》剧本初稿完成,每一个过程都是精心打磨。

5

6

  《骑兵》主题鲜明,讲诉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蒙古族青年成长为光荣的骑兵战士的成长历程,刻画了美好的爱情和家国情怀。同时结构紧凑,没有任何拖沓,编排到位,跌宕起伏的剧情扣人心弦。

  《骑兵》独具特色,既有民族舞蹈的特质,又有中华舞蹈的气势,在全国各类舞蹈中十分亮眼。独舞、双人舞、群舞各个精彩,不局限于传统,创新了很多舞蹈动作。

  70多人的一台舞剧,人人精彩。立得住,站得稳,让舞剧《骑兵》走得更远。

  2019年首演之后,《骑兵》收获了业内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好评,入选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自治区2019—2022年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剧目和“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项目。不久前更是捧回了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一国内最有分量的舞蹈奖项。

  蒙古马精神贯穿始终

  在剧中有一匹忠诚无畏的蒙古马“尕腊”,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朝鲁与战马“尕腊”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尕腊”在最后一次战斗中没能再站起来。

  “尕腊”的形象不仅是一匹马,更是蒙古马精神的拟人化体现,舞剧《骑兵》将战士与战马的深厚情谊刻画到了极致。

  战马“尕腊”的扮演者巴音达来说:“通过剧本的解读,让我们每个演员对那个年代的英雄有所了解,在心中深根发芽,这才是最可贵之处。因为入戏太深,有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匹马。参与《骑兵》的排练,是一次学习、一次磨炼,更是一场战斗,我要不断地提高体能,攻克每一次挑战。”他说,当听到观众掌声时,感觉一切都值得。

  排练过程中,每一位演员都把自己揉进了角色当中,为《骑兵》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他们最长一次连续排练17个小时,不断突破自己的体力和耐力。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歌舞团负责人乌兰牧骑勒说:“演员们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怨言,都在积极配合导演。有些演员腰伤复发,为了不耽误排练,喝止痛药坚持着,没有人请假休息,都是全心全意投入到排练当中。这就是这部剧的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于骑兵精神。”

  《骑兵》这部作品一扫庸俗之气,树立了内蒙古文艺精品的艺术高度,这是整个创作团队苦练内功的结果。

  演员们在舞台上呈现了蒙古马的忠诚、勇毅、刚强又不乏柔情,用肢体语言完美呈现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使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都能在《骑兵》中找到共鸣点,感受到骑兵精神的力量。

  《骑兵》从舞美到演员,从灯光到音乐都是最优秀的配置,甚至堪称华丽。国家一级导演何燕敏、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国家一级作曲杜鸣、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刘文豪、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宋立……

  无数个“一级”,成就了《骑兵》的顶级。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骑兵》选材奇特,在全国看来也是独有,人物立得住,能与观众共情。各个领域都十分出色,各个环节都出彩,得到这个荣誉实至名归。骑兵给与我们力量,让我们勇攀高峰!”

  民族艺术精品常演不衰

  “主旋律作品不是高喊口号,《骑兵》用舞蹈这一不能说话的艺术给作品插上了翅膀,表达了内蒙古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人类的和平愿景。从文化审美来说,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对英雄的崇拜是民族文化审美中最高级的审美。”何燕敏说。

  创作《骑兵》的经验,让人们看到了好作品的特质。好作品首先来源于情怀,同时也来源于绚烂的生活;好作品来源于多年来不停歇的奋斗和累计,是一体性的感悟,是厚积而薄发;好作品来源于从构想到舞台呈现的整个过程……

  从台前到幕后,创作和演出团队把心揉成土,把汗化成水,将水和泥雕塑成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雕塑,精心打磨,才成就了今天舞剧《骑兵》的成功。

  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委、上海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陈飞华评价:“我们在看其它剧目的时候都会拿《骑兵》作对比,经典剧目是经久不衰的,《骑兵》有民族的特质,又有民族的气势,在我这里你们就是第一,这是你们跳出来的成绩。我愿意把《骑兵》推到全国的舞台上,让我们一起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舞剧《骑兵》是内蒙古2500万各族儿女奋斗新时代的最好精神体现。未来,自治区将继续从多个方面支持《骑兵》走向更大的舞台。全区文艺战线受到《骑兵》的精神鼓舞,也将向《骑兵》借鉴经验,围绕重大选题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莉说:“我们会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将《骑兵》打造成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经典剧目、王牌剧目,让《骑兵》长演不衰。同时,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也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的导向,让剧目走向群众、走向生活,用好作品回报社会。”(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跃 图/内蒙古融媒体记者王磊)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