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共治车辆尾气 守护青城蓝天
内蒙古新闻网  20-10-30 10:1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呼和浩特市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实现闭环管理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在全区首先实现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检车站、汽修店与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并网,信息共享。尾气检测不合格的车通不过检车线,只有去汽车维修店修好并出具报告,再次上线检测通过才能上路。那么,这一措施对根治汽车污染问题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10月2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之前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大都未进行治理

  车主丁先生的车开了十多年,因为担心尾气排放不合格,他每次去检车站检车都会找人办理。“之前都是找人花点钱走一下过场检车就通过了,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尾气排放是不合格的。”丁先生对记者说。

  实际上,有很多车主因为担心尾气检测不合格会找人办理检车业务,很少有人因为尾气检测不合格去汽修厂维修,这样也导致了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

  “有些尾气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即便到汽修厂修理也很难找到问题所在,还容易花冤枉钱。”内蒙古鑫运机动车检测站站长马福亮说,“过去因为没有数据共享,修理厂看不到检测值也就不知道该修哪些地方,因此经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I站)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多数未进行有效治理,存在只检不修或维修车辆复检难等问题,致使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且污染物占比持续大幅提升。”

  我市率先完成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

  为了彻底解决机动车尾气排放不合格对大气的污染问题,今年6月19日,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通知》,安排部署全面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与此同时,我市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及单独印发了《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关于规范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作业服务流程的通知》等一系列落地实施文件,在全区率先构建起了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完善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

  市运管局局长武成义说:“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数据对接工作已经按照国家新公布的规范完成更新调试,具备了治理作业流程闭环和数据信息闭环的基础。目前已有5批51家符合资质的汽车维修企业积极申报M站(汽车排放维护治理站)并向社会公示,设立治理维护工位112个,覆盖小型汽车、大中型货车、大中型客车等各种车型,日车辆排放治理能力已达500辆以上。”

  随后,记者在内蒙古鑫运机动车检测站的检车区域看到,许多小型汽车和货车在等待上线检测。站长马福亮说,现在车主检车要先到检测站上线检测尾气排放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检测站会锁定问题车辆,出具检测报告单,车主需要拿着检测报告单到具有资质的维修店治理尾气。治理完机动车尾气故障,维修店要上传修车报告,车主需再次到检测站进行尾气复核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车辆安全等项目的检测,最终拿到安检合格标志上路行驶。“通过检测站的检测能够准确找到尾气不合格的问题所在,然后到有资质的维修店进行精确维修,这样就达到了检测的目的,也能使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得到有效治理,从而有效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马福亮说。

  共治车辆尾气

  守护首府蓝天

  “目前我市已经开始全面实行汽车尾气治理的闭环管理,今后尾气排放不合格的机动车很难上路行驶了。运管、交管和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还将联合执法,推行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检测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市运管局局长武成义说,“各M站要贯彻实施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等,对超标排放车辆进行科学诊断和合理维护修理;规范M站维护修理的经营行为;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查处通过强制、虚假信息、诱导欺骗等方式向车主搭售排放维护修理项目或者搭售配电装置等违法违规行为。”

  武成义表示,不仅是我市,全区也将全面建立实施汽车尾气治理制度,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明确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维修治理站的职责及作业服务流程,确保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必须进站维修,并加强事后监督,严格相关技术规范,提升检测维修能力,切实解决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

  (贾敏)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