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郜荣庭老师的画稿,我的思绪却跳出了画外,首先想到了郜荣庭老师这个人。恐怕对于郜荣庭老师的多数学生来说,曾经给他们以深刻影响或至今使他们常常提及的,是郜老师这个人,而非他的画。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他的画对于我们就不重要。
郜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集宁一中任教,直至1995年退休,40多年的时间他一直耕耘在这所学校。
他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不板起面孔说教,拉开架势训人,而是在与学生亲切随和的相处中,用自己的情操和人格来影响学生,启迪学生。郜老师教书的那个时代,学校里有美术课外活动组,这种活动组不同于今天的课外美术班,是不收费的,那完全是老师的一种无私奉献。那时美术组的活动非常多,出墙报,搞展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郜老师身体力行,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写写画画,涂涂抹抹,脏活累活,爬上爬下一起干,没有丝毫老师的架子。休息日、寒暑假,他还常常带上同学们出去写生,乡村田野,工厂车间,几乎跑遍了集宁周围的所有地方。
郜老师的画和郜老师这个人一样,真诚亲切,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的投机取巧和虚张声势。郜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他的画是画给学生看的。真的,在我的印象中,郜老师几乎没有画过那种能为自己带来声名的大创作,他的画是和他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是那种在对景或对物的写生中,让学生看了有所启发或有所感悟,甚至欣喜和激动的东西。记得上中学时同学们随郜老师出去写生,都为他捕捉朝霞和阳光的能力所折服。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有一幅郜老师绘就的朝霞满天的水彩画。
郜老师的画画幅都不大,十六开或八开。在这小小的纸面上,他气静神凝,不急不躁,以平常心画平常物。他的绘画语言也是平易和朴素的,没有修辞和装饰,更没有抽象和解构。但就是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画幅上,透出了郜老师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你看他的《向日葵》《菜蓝子》《中药》《鱼》《蔬菜》《瓶花》《黄瓜与柿子》《仙人花》《沟底》《山村》等作品,没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切身体悟,没有对艺术的孜孜探求和虔诚态度,不可能画出这样纯朴生动又厚重老道的作品来。
郜老师的画主要分为三类:静物、花卉和风景。我以为,其上乘之作大多在静物和花卉之中。这原因,自然是他在教学之中长期锤炼的结果。郜老师在给我的来信中,曾自谦他的画为“50年代特色的习作”。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真诚和纯情的时代,那时的艺术也充满真诚和纯情。郜老师的水彩画确实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感情真挚,朴实无华,平淡之中透着隽永。
郜老师把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从不考虑自己的功名。他的血脉已经和学生的命运紧紧地融在了一起,学生的成与败,荣与衰是他的心所系,情所至。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乌兰察布乃至内蒙古美术事业的骨干,他桃李遍地,芬芳满天。作为他的学生,我还是套用那句老话来祝福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