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腔调
内蒙古新闻网  20-12-17 12:16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最近我获赠一本杭州作家钱金利所著的《故乡的腔调:沙地土话与生活日常》(化学工业出版社)。朋友说,你读过这本书,杭州话听力水平至少能提高到70分,还能了解杭州地区的民俗民情。

  沙地位于钱塘江南岸,属于杭州大江东区块,包含下沙、萧山部分区域。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水田交织、茅草屋遍地的江南乡村,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企业密集的现代化都市。

  这本书用60多篇短散文,轻松愉快地讲解了沙地方言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有淘剩”——淘剩指流失后所余,比如牛羊肉烧了缩水严重,是没淘剩。沙地人喜欢实惠、实在、能结结实实地过日子的东西。太好看的东西没淘剩。太容易得来的东西,容易失去;太容易得来的人,也不太懂得珍惜。

  方言能反映出人们生活的思维方式、精神气韵。东北那两句著名对话“你瞅啥?”“瞅你咋地?”直愣愣不拐弯。沙地的方言却婉转又形象,“头寸”特指官帽;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为“白墨”;小孩子装病、装生气是“装胖”;担责任是“吃斤量”……

  阅读这本书像看一部地方系列剧,剧情家长里短,风格幽默可爱,偶尔有点小伤感。剧中人物都讲方言,男女老幼、高矮胖瘦,性格不一,职业五花八门,他们做的事儿,都那么的家常。

  那是水网密布的沙地,背靠青山,依着奔涌的钱塘江。白墙黑瓦的房屋嵌在水域里,阿囡出门做客必要乘着船的。水稻田都方方正正,清清爽爽,壮劳力们在田里劳作,田埂间开满小野花,吹过的风带着江水的潮湿腥气。河里有螃蟹和虾,少年在河里疯一天,望见起了炊烟,才会快跑回家。简单的菜蔬烧芋艿或是笋干、梅干菜,配上晚稻米是那么可口,如果是烧土布鱼,更能多吃两碗……

  旧时光的日子缓缓铺陈,活了一样。那些人,那些事儿都涌到读者面前。那些图景里阳光太灿烂,你不由得眯上眼睛,笑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假若你是沙地人,可能泪就落下来了,猝不及防。假若你不是沙地人,也可能落下泪,因为你也想念自己的家乡了。

  方言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是同一地域内生活的人的“暗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讲起来生动、传神。同样是对话,讲方言有酣畅淋漓的亲密感,换成普通话就显得客气、官方,礼貌而疏离。

  方言是亟待保护的一种文化现象。钱金利的这本书,不仅是对沙地方言的整理和推广,还给未来的人们留下沙地方言的印记,这件事的意义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深远。文/王雪飞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QQ空间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