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都是年
内蒙古新闻网  21-02-19 22:2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我在外地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每年春节,我都像候鸟一样,匆匆赶回老家。陪父母过年,这是我和他们最温暖的约定。

  但今年不同于往年,回乡的脚步被疫情打乱,非必要不外出,成了全城市民共同遵守的规则。我也没打算回去,妻子和孩子都在一起,只是两个老人留在了老家。妻子开始购买年货了,腊鱼腊肉在阳台上挂了起来,家里开始弥漫浓浓的年味。开始我心里有点纠结,每年都要回老家的,如果今年不回去,老人能理解吗?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向父母开口。

  “妈,你们在老家还好吧?”我跟他们视频,“年货多准备点哈,我给你们寄些香菇木耳类的。”“知道呢,家里小菜多的是,捉了鱼称了肉打了酒,再就是打几块糍粑磨点丸子,等着你们回家呢。”母亲的话语里,充满了期待。“妈,这个年我们恐怕回不来了。”“怎么了,你们没事吧?”母亲一惊,连忙问我。“还不是讨厌的疫情,现在提倡非必要不出城,我们是国家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呢。”我连忙解释,“如果大家都这样,病毒就没法大规模传播了,就能为国家防疫抗疫作贡献了。”“哦哦。”母亲显得有点失望,“没事孩子,国家需要怎么就怎么,舍小家顾大家嘛,再说在外和在家过年,哪里过都一样。”我赶紧挪开了手机,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父母还不忘嘱咐我们,好好过年,疫情好转了再回家。我知道他们是想我回家的,但硬是忍住了,把相见变成了牵挂。

  单位的同事有不少是外地的,大家都自觉地决定留下来过年,想方设法地和父母沟通着,尽管有不舍,但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我们一起上街购年货、灌香肠、炒板栗、做辣鸡等等。以前多半是父母准备的年货,我们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一样样准备着,只是为了把年过得有老家的味儿,这样感觉离家就近了些。我给父母寄了香菇和木耳,同时也收到了老家寄来的糍粑和苕粉。

  听父母说,村里外出人员大部分没有回家,留在了外地过年。政府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多次上门看望留守老人,送去了慰问品和祝福。

  就地过年,成了朋友们热议的话题,朋友圈里也到处晒着就地过年的照片。其实,在哪里过年不重要,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是年。(赵自力)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