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雕能人杨春梅:让生活技艺焕发光彩
内蒙古新闻网  21-03-18 15:53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杨春梅和她的瓜雕作品

  一颗西瓜摆在面前,杨春梅手边准备了一大一小两把水果刀,稍作思量,雕刻就开始了。先是一粒实心圆刻在西瓜居中偏上的位置,这是将要雕刻的牡丹花的花心,找准了花心的位置,接下来的雕刻就围着它展开。一瓣一瓣的花瓣,在手腕巧妙的轻重转换中片片呈现。白色的底色下透出粉红,花朵的韵味就出来了。

  没有提前做任何的勾画,所有花朵、枝蔓、叶子的形象,都在脑子里设计和想象,然后随着手中刀尖的深浅,看似随意却整齐生动地雕刻出来,这是杨春梅雕瓜的奇妙之处。两个多小时后,两朵枝蔓缠绕、鲜艳欲滴的牡丹花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一颗西瓜上,令人赞叹。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么美妙的作品出自一位完全没有学过雕刻的农妇之手。

  杨春梅是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甲兰营村农民,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她,可是远近闻名的巧手能人。从小就剪得一手好窗花,晋剧也唱得好。两年前,她在手机上看到雕刻西瓜的视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在没有任何教程和指导的情况下,就靠着网上的视频和图片,杨春梅开始自学瓜雕。在一刀一刀的实践中,杨春梅逐渐把握住西瓜上雕刻的手劲儿,30年剪纸的功底也让她在构图和雕刻上得心应手。

  两年多的练习中,杨春梅的技艺越来越熟练,她能在西瓜上雕出惟妙惟肖的花草、动物、人物。瓜雕需要耐心和细心,一刀不慎就可能毁掉整个作品,所以对经验和技巧的要求很高,而看杨春梅的雕刻则是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杨春梅说,要雕的形象都在心里呢,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雕刻,是很享受的过程。

  杨春梅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托县的一个小农村,家里兄弟姐妹5人,因为家庭贫困,她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这是自己最遗憾的事情。从小杨春梅就是个巧手的人,十几岁时看到长辈剪窗花,她就拿着剪子跟着学,那时候没有红纸,她就用爷爷烟盒的包装纸,很快也能剪得有模有样。

  剪纸这项爱好,杨春梅坚持了20多年。嫁到土左旗后,杨春梅还推着自行车走乡串户,在过年过节时售卖自己的剪纸作品,一幅窗花才几毛钱,乡亲们都喜欢她的剪纸,她就一直坚持剪下去。后来,杨春梅的手艺越来越精湛,结婚要用的龙凤呈祥和小孩圆锁时用的大段文字的大型剪纸,她也能剪的很好。当时,附近乡亲们有这些重要的仪式都要请杨春梅剪纸。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间婚丧嫁娶仪式的形式逐渐改变,杨春梅的剪纸也逐渐失去市场。而40岁时,杨春梅也从做过各种零工的农民变成了一名工厂工人,还是操作天车起重机的特种设备司机。杨春梅告诉记者,这些年家乡发展特别快,工厂也越来越多。前两年,她考了特种设备操作证,成功转型为产业工人。但根植于乡土生活的手工技艺,仍是她最喜爱的。

  杨春梅说,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那些代代相传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必然会重新焕发光彩,希望自己在传承和探索之路上一直走下去。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