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红色传奇与童年精神——鲍尔吉·原野首部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新书品鉴会”在浙江举办。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乌兰牧骑的孩子》中,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铁木耳、金桃和海兰花等5个少年在假期中的奇妙经历和丰厚的收获,刻画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群纯朴善良、坚强乐观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澄明奇异的童年世界。
《乌兰牧骑的孩子》刚刚出版便入选了2021年1月“中国好书榜单”。在这部作品中,“乌兰牧骑”作为鲜明的红色主题形象首次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承接了国家呼唤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时代使命。作品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乌兰牧骑深入牧区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写出了孩子们眼中、心中真正的英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品鉴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乌兰牧骑的孩子》的创作形态、人物塑造、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充分解读,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洋溢着生活之美、英雄之美和童真之美的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王泉根
《乌兰牧骑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又久违的生活想象,它以非常文学的形式呈现了独特的生活与风情,以及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在我看来,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新时代少年成长小说。它通过两个家庭5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乌兰牧骑的传奇事迹、孩子们在假期中发生的故事、获得的成长。乌兰牧骑意即“红色的嫩芽”,在我看来在作品中的“嫩芽”有两层意思,一是书中的孩子也如嫩芽般在成长,二是他们也传承了乌兰牧骑的精神。作为一部以文艺的形式书写红色传奇的小说,这部作品是非常成功的。这部作品作为散文家所写的小说,非常精彩,以散文的笔触切入,不仅文笔与意境更优美,也能够更好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之作。希望鲍尔吉·原野能够继续不断推出新作。(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要故事有故事,要主题有主题,要形象有形象
徐德霞
《乌兰牧骑的孩子》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乌兰牧骑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时代的产物。在20世纪50年代,它体现了我们党对草原人民的关怀,通过轻骑兵的形式,把文艺送到草原深处,送到各族群众心中。在主题出版的意义上,这本书切入得非常好,它通过文学的方式,润物无声地以乌兰牧骑的故事传达了党的关怀、党的声音。另一方面,这部作品真实反映了上世纪50、60年代生活的特色,没有丝毫的刻意,写得非常真实,写出了在那个困窘的年代中淳朴的民情和善良的人性,以及对于世间万物的自发的感恩。另外,也写出了孩子们的成长。5个孩子追承受着父母来到草原深处,他们从各族群众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也学到了中华民族最本真的东西——勤劳、勇敢、忍让、友爱、坚韧,这种精神是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的。这部作品可以说要故事有故事,要主题有主题,要形象有形象,是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作者系《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包明德
《乌兰牧骑的孩子》有许多个第一。一是它是著名散文家鲍尔吉·原野首部少儿题材的小说。二是乌兰牧骑成立几十年来,是中国文艺的一个标杆和一面旗帜。它的本意是春天的“红色的嫩芽”,指的是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的红色文艺工作队,后来被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代称,一个个名字赋予它多重丰富的内涵。《乌兰牧骑的孩子》这本书在出版前后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居住的小区,有许多中小学生和家长想购买,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增强。鲍尔吉·原野作为优秀的散文家,在这部作品中,将散文的优美、诗歌的韵律、小说的故事,以及优秀的民间的文学传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看了两遍都没看够,不断地陶醉其中,非常感动,写序也是有感而发。这部作品的优美就是写到了人民群众感情的最深处,写到了少年儿童心灵成长中最深最远的地方。它将一个青少年将要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那个时刻的心灵的跃动,那种生活和生命的主动性写得非常灵动、真实、感人。祝贺鲍尔吉·原野为全国少年儿童,为整个文学界呈现了一部优秀的少儿长篇小说。(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张莉
鲍尔吉·原野的语言特别优美,有许多中小学阅读理解和教材中收录他的作品。他在散文领域有积极的贡献。他写《乌兰牧骑的孩子》,是一个特别好的选题,他面对的是如何去讲述一个红色的、有革命精神的故事。“乌兰牧骑的孩子”这个题目代表了一种红色精神的传承,而他将这个红色的传统故事写得特别好看、生动、生机勃勃。在这些孩子身上,他精准把握了各族人民和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之间的关系。他在讲故事的方式中,蕴含了孩子喜欢看的探险和成长元素。比如在沙漠里跋涉生存的片段,我看得特别惊心动魄。但是他又特别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特别想说的是,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给孩子看,也是给大人的,家长也要给孩子朗读。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将优美的语言、自然风景和人文传统,以及优秀的革命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读这部作品非常享受。同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多是以城市里的孩子为主角,很少能看到真正的天地宽广、真正的远方人民的生活。而这部作品把它拉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即使隔着时间,我们理解他们并产生了共情,不仅是对孩子的,也有对父母的。这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了不起的境界。另外,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对儿童的智商的低估,书中有丰富的对于日常生活和环境的描写,比如野果的名字以及味道以至于是怎么开花的、人在沙漠上如何生存等等,它是给全国的少年儿童写的。优秀的作品可以穿越时代,《乌兰牧骑的孩子》不止是主题出版中那一代孩子的成长,更深具文学性、儿童趣味和少年成长气息,可谓是少年成长的中国故事。(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浩月
鲍尔吉·原野一位具有强大能量场的写作者,与他有过交往的朋友,无不被他的智慧、幽默、勤奋,还有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惫的创造能力所感染。我很早就认为,像他这样有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以及非常精准表达能力的作家,应该投身到少年小说的写作中来。我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认为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每个人至少都要写一篇少年文学作品。现在鲍尔吉·原野加入了这个队伍,给少年文学的创作增添了一股特别生猛的力量。
我在读《乌兰牧骑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不觉得这是鲍尔吉·原野首次创作这个类型的作品,之前他出版的长篇小说《花火绣》,我也是当作少年小说来读的,他书里写到的会说话的话痨猫、沉默的马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乌兰牧骑的孩子》中写到了一种很重要的、现在孩子们普遍缺失的冒险精神。有种观点认为,童年的冒险生活,青年的漂泊,当下丰盛的回忆,才能构成一个人完美的一生,他的经验值得和少年读者们分享。
《乌兰牧骑的孩子》也符合我对少儿文学创作经典化的几个定义。首先是文学性,鲍尔吉·原野的文学语言有目共睹,在这本书里有一处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刻,“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有的花枝高,大人们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接待小孩的鼻子。”这样有独特文学性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且浑然天成。鲍尔吉·原野只需要坐在书桌前,这样的句子就会汩汩流淌,对于少年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文字,会对枯燥的语文产生兴趣,会对书写、情感表达、包括语言习惯产生无形的影响;第二就是它的内在的冒险精神,刚才已经讲过;第三就是它需具备少年小说长期发展的潜力,也就是说少年读者除了阅读世界经典的少儿文学作品之外,也要阅读当下的、正在进行时的故事,阅读本土优秀作家专门给他们写的作品。只有具备这三个定义的作品才能拥有经典性,才会拥有大批的读者,这批读者的构成,会和少年小说的创作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互动,帮助我们的少年小说真正地走进一个黄金时代。(作者系专栏作家、资深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