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体诗创作体会
内蒙古新闻网  21-05-28 16:42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什么是古体诗?统观我国诗歌创作的大历史,给古体诗的定义就是:这诗要在字数、韵脚、平仄、对仗方面都有较严格规定的诗歌。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则更为繁刻,要求也更为严格。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古体诗词,唐代以前没有统一的格式。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概有很长一个阶段,诗歌是随便写的。大约是在人类原始社会晚期吧,部族之间就流传着一首优美的诗歌,后人称其为“弹歌”。此歌四句话,八个字,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砍下竹子,做成弹弓,打出泥弹,追逐狗熊。再看孔丘老先生编撰的《诗经》,诗三百余篇,几乎全部来自民间,就当时语音讲,肯定是再通俗不过的语言,说的都是百姓的话。再后来,诗歌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直至唐代,诗人们开始让诗歌变得复杂起来了。他们不但给诗歌创作增加了难度,而且玩起了文字游戏。沉浸其中的是那些读书人,官员与诗人。他们孤芳自赏,使格律诗的创作难度比起五古、七古来要增加多多。以七律来讲,字数规定八句五十六字,不能增减(这个一般人都能做到),诗的二、四、六、八字一定要压韵(这个勉强也能做到),但是,下一步就难啦,它要求诗的四句一定对仗,字数之间还要平仄间隔,这就使常人绞尽脑汁,也难以做到了。这里所谓的对仗,难度最大,所谓对仗,是将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句子,同时还要求词语互为对称和句式的对称,反映到格律诗的创作上,那就更为严格,具体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这还不算,诗里还要有套路,比如,蓝天要对白云,黄雀要对青鸾等等。这就要求人们从小在私塾里从事严格训练。

  再说说格律诗的平仄。关于平仄,即古汉语包括现代汉语音调之变化,此种变化,当然古已有之。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声调的普及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音韵书及音韵的研究者。比如南朝周颙的《四声切韵》,以及北朝张琼的《四声韵林》。这些学者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将汉字音调分为“四声”,却是普遍的共识。这时期,汉字的四声分别为“平,上,去,入”。延续到初唐时期,格律诗开始出现,出于创作的需要,开始将四声的“平”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部,即“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其中,平直不变的称为“阴平”,抒缓上扬的称为“阳平”,其余三声因有音调的高低变化,故统称其为仄声。

  迄至当代,古今平仄又出现了大不同。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出现了较大变化,在平仄格式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入、去声被统划为仄声。于是,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已经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最后再说说古体诗词的“押韵”。传统诗文属于韵文的体裁,所以吟读填词首要押韵,韵是古体诗词的基本要素。所谓押韵是为了诗词声韵的和谐,在诗词里构成声音的迴环之美。写古体诗,特别称为格律诗的,韵才是诗词的最基本要求,而不是什么平仄、对仗。在诗行中,一个字的平仄称为律,如果出错,被统称为“出律”,出律可以原谅,现在看古人的格律诗,出律是常有的事儿,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出韵”,那就不可原谅啦。统观诗词创作的历史,从古代《诗经》始,迄至现今诗词,基本没有不押韵的,甚至民歌也要押韵。就连倡导新体诗的大师级人物,如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在创作新体诗的时候,尤其注重押韵。如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等,都是新体诗的巅峰之作。但他们的新诗都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押韵,读来朗朗上口。韵在戏剧中称“辙”,所以戏文中基本也以押韵为铁律,被后人统称为“合辙押韵”。也有人问我,你说诗词需押韵,为什么有些古诗词读来韵脚不一样呢?并举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指出文中“衰”字与“来”字并不押韵呀,不是说律诗一定要押韵吗?我告他:文中“衰”字,古汉语本有两读,在这里读作:“催”;另一字“来”,亦有说道,诗人贺知章本为江浙人,在唐时,“来”之发音应读作“雷”,今人这样读来,便合辙押韵了,其人大悟。(史清海)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