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吃过槐花吗
内蒙古新闻网  21-05-31 11:09  【打印本页】  来源:汴梁晚报

  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季节。

  如果你留心古诗,会发现苏东坡也写过关于槐花的诗,比如说这首七律《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董传是一个书生,在北宋首都开封参加过科举考试,跟苏东坡、王安石、梅尧臣都有过来往。这年初秋,董传又去开封,苏东坡用这首诗相送。

  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北宋每隔两三年都会举行一次进士考试。所以每隔两三年,全国各地的考生也都会云集开封。考生们会在秋天赶到,先参加礼部举行的贡试,又叫做“省试”“礼部试”。假如能够通过这场考试,他们就会留下来,等待来年初春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具备进士的身份,才有可能顺利地走上仕途。

  董传是在秋天进京赶考的,苏东坡这首诗也是在秋天写的。那么问题来了——槐花明明在春天开放、在初夏飘落,而董传在秋天进京,满地槐花早已消失不见,苏东坡怎么说董传“强随举子踏槐花”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苏东坡写的槐花,是另一种槐花,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农历三月吃的这种槐花。

  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另一种叫“国槐”。我们吃的槐花来自于刺槐,又叫做洋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而在苏东坡那个年代,中国并没有刺槐,只有国槐。国槐的花苞倒跟刺槐很像,花期却要晚得多,它是在夏天开花,在秋天落花。董传在秋天进京赶考,刚好碰上国槐落花,他走在开封的街道上,刚好可以“踏槐花”。

  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例如唐朝诗人戴叔伦写道:“槐花落尽柳阴轻,萧索凉天楚客情。”另一位唐朝诗人李郢(yǐng)写道:“常恐郡城砧杵动,秋风吹尽古槐花。”宋朝诗人田锡写道:“秋深街巷槐花雨,夜静厅堂苇箔风。”另一位宋朝诗人杨亿写道:“秋期莫到槐花老,待聪新文掷地声。”你看,凉天、秋风、深秋、秋期,写的都是秋景。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

  国槐的槐花能吃吗?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陆游的老师曾几有诗:“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里的槐花就是染料。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

  苏东坡写过另一首七律,其中有两句:“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有的朋友认为“槐芽饼”就是用尚未绽放的槐花做的槐花煎饼,并据此推断苏东坡吃过槐花。

  事实上,这首诗的题目是《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什么是“槐叶冷淘”呢?就是用槐叶当菜码儿做的过水面。因为宋朝没有刺槐,所以这里的槐叶肯定是国槐的叶子。每年初春,国槐的枝条上发出新叶,采摘下来,淘洗干净,滚水焯熟,可以拌菜。

  也就是说,苏东坡说的“槐芽饼”并不是槐花煎饼,而是槐叶汤饼。如果哪位朋友读过《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或者是《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就会知道宋朝的“饼”内涵宽泛,几乎是所有面食的总称。例如现在的馒头在宋朝叫做“蒸饼”或“炊饼”,现在的面条在宋朝叫做“汤饼”或者“索饼”。

  槐芽饼也好,槐叶冷淘也好,指的都是槐叶面条。有意思的是,用槐叶下面条也不是苏东坡的发明,诗圣杜甫早就这样吃过了。

  杜甫有一首诗,详细描写了槐叶冷淘的做法:“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从高高的槐树上,摘下青青的槐叶交给厨师。配上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做成的面条,煮熟并过水,用槐叶做菜码儿,吃完一碗不过瘾,去后厨再盛面,发现已经吃完了。

  当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刺槐的槐花已经老了,国槐的槐花尚未绽放,槐花煎饼可能已经吃不到了。但是无所谓,您可以学习杜甫和苏东坡,做一道槐叶冷淘解解馋。它未必好吃,但绝对有诗意。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