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淳化大鼎讲身世
内蒙古新闻网  21-06-01 14:47  【打印本页】  来源:西安晚报

  1979年12月10日,我从陕西省淳化县石桥公社史家塬村破土而出。当时,村民许万军在自家地坑院南侧取土挖窑时,突然挖到碗口粗一根东西悬在窑顶之上,他以为是个树根,出于好奇,就顺着树根向下挖,最后越挖越大,发现我是一件悬空的大铜鼎。

  后经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发现了我出土的地方是一个西周墓葬群。但关于我的身份问题,却一直是个谜。因为我出土的古墓规模不大,之前还被盗过,墓葬的属性很难界定。而且我身上却没有铭文和族徽,无法确认墓主人的身份。

  许多专家认为,陕西淳化一带不是周人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没有分封什么方国,我作为一个青铜重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到底是谁铸造的?西周青铜鼎的一个特点是很多重器均铸有铭文,特别是大型青铜鼎基本上都铸有铭文。但我虽然体形庞大,身上却一个字都没有,甚至连个族徽都没有。但正是由于这些疑问,给我增添了神秘感……

  我之所以成为国之重器,不仅仅是因为神秘,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体量巨大。毫不夸张地说,我造型魁伟、深厚凝重,整个体形基本保持了商代晚期胎壁宽厚、形体恢宏、凝重壮阔的风格。我的个子高达122厘米,体重达226千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西周青铜鼎。商代的青铜鼎普遍以厚重为主,以方鼎居多,如后母戊鼎重达832千克。西周的青铜鼎则以精美为主,以圆鼎居多,重量普遍较小,如著名的大盂鼎重153.5千克,大克鼎重201.5千克。

  二是器形独特。因为我的体形太大太重,除口沿上有两个常见的鼎耳之外,铸造我的主人还在我的腰部铸有三个特别的鼎耳,形状如同酒器中的銴。一般的青铜鼎,大多只有口沿部的鼎耳。但我的腰部有三只兽首屈舌銴,所以有人也称我为兽首屈舌銴鼎、兽面纹五耳鼎。

  三是出自墓葬。传世名鼎大多出于青铜窖藏,但我是出土于墓葬,这在考古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除过独特的三耳造型之外,我腰部的龙纹和兽面纹的结合也很有特色。三面各有两只夔龙,与中间的扉棱组合在一起看,则形成了一张由扉棱为鼻的兽面,即饕餮纹。三张兽面的扉棱下各有一只逼真的牛首浮雕,如同饕餮欲吞食牛,起威慑之用。所以我也称牛首夔龙纹鼎、龙纹鼎等。

  我的三个鼎足为柱形足,上下两端粗,中部细。鼎足上部空陷,底内形成3个直径约17厘米的圆窝。从鼎足上可看出青铜器变迁的过程。最早的商鼎,足上粗下细;西周中后期,则渐渐流行起兽蹄足,上细下粗。而我正处于这两种阶段之中,承上启下。

  198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T75《西周青铜器》邮票8枚,我当时为主图之一。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审定我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我又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