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朱林兴教授由团结出版社推出的近著《晚拾旧忆》,好似打开了一坛陈年的佳酿,扑鼻而来的是田野的清香;又仿佛走进一个缤纷的画展,映入眼帘的是五光十色,感到心底一缕淡淡的乡愁和浓浓的乡情。
朱林兴是资深经济学者,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出版过多部经济学著作,退休后,诗书“闲中过几年”,时有散文佳作见诸报刊。他本是上海农家子弟,怀有浓烈的桑榆之情,人称“从牛背上走下来的教授”,人将至耄耋,不忘初心,深情回顾当年的农家生涯,不上几年,已有散文百篇之多,择优结集为这本厚实的《晚拾旧忆》。他在《自序》中说:“我所写散文素材是独家资源,即与个人经历,尤其少时相关的一些人和事。”
树老多根须,人老好回忆。鲁迅将自己的回忆散文称为《朝花夕拾》,夏衍晚年写的回忆录题为《懒寻旧梦录》。细细品味《晚拾旧忆》,不难品出作者“晚拾”的是乡愁,“旧忆”的是乡情。
所谓“乡愁”不是愁乡伤离之情,而是对家乡的眷恋情愫,这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主题。《晚拾旧忆》充盈着这种情感。据说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表现“乡愁”的开山之作,之后“乡愁”作品绵绵不断。
表现“乡愁”,首先要写故乡的风俗世情。这从《晚拾旧忆》的多篇标题上就能看出,如《拾柴》《割草》《采野菱》《童年“赤兄”》《忆当年抢上梁馒头糕》《犹忆儿时套泥塑》《童年“饭牛”记》《看牛水车》《童年野炊》《老家有一棵皂荚树》《美在水桥头》等。笔者也是从沪上乡村出来的,读到这些篇章,感到如故人相逢,分外亲切。作者笔下的许多“旧忆”,带有早年的沪渎特色,有些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如“拷浜”“荡浜”“罩鲫鱼”等沪郊农活,是当今年轻人所不知的,对后人知悉当年乡情、乡愁、乡音,传承历史,不啻是好事。
要表现“乡愁”,就要注重细节描写,不能泛泛而谈。《晚拾旧忆》以闲适的心情、娓娓道来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当年沪郊农家的生动画面。如快速捕捉杀蛇法——“当蛇出洞后用右手顺势揪住蛇尾巴,蛇头朝下,猛烈抖动蛇身,‘咔嚓咔嚓’几声骨碎响,一条几秒钟前还是鲜活的蛇便命归黄泉”——一个胆大心细的农家小子的形象跃然而出。写少时牧牛读书生涯——“晴天,我骑在牛背上,边放牛边看书,边温习功课;雨天,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边放牛边背书”——寥寥几笔将农家读书郎的形象勾画出来。
朱林兴近年钟情乡土文学的研究和探索,他写“乡愁”,不是为写而写,而是立意高、有深度,以小见大、夹叙夹议,仔细品味,可悟出人生哲理或智慧。他很注意从乡愁中表现乡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展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浓烈的家国情怀。他在《灯笼椒的故事》中提到:有朋友曾劝他不要写拾柴、割草、放牛、拾鸡粪这类事,“有辱斯文,有失教授身价!我笑而答曰:非也。我党在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朱德总司令带头拾粪。我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何谈身价之由?!孔子自己也干过这类鄙事。然鄙事不鄙,充满人生哲理。”还有怎样捉黄鼠狼、沪上民俗“扛‘三姑娘’”的真相等,都有精彩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不怕艰辛、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老家有一棵皂荚树》中,他写了村头百年皂荚树给村里乡民带来的无穷欢乐,以及皂荚树的实用功能后,临末笔锋一转,写道:“近些年来,我凡到一个新的公园,总是乏见皂荚树,使我更激起对老家那棵皂荚树的怀念。同时疑窦顿生,公园为何不植皂荚树呢?”既写出了作者的浓浓桑榆之情,又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赤子之心,将“乡愁”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晚拾乡愁情更浓,旧忆往事童趣多。沪上昔日农家事,栩栩如生入大著。从经济学教学研究到乡土散文写作,跨界很大,朱林兴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艰辛而快乐、丰富多彩的儿时生活经历。我慢慢合上《晚拾旧忆》,心间还在咀嚼书中那句“人渐老去,不可逆转,但内心应始终乐观,充满朝气,即‘老年童心’”。是的,我在一缕淡淡的乡愁中,分明感受到了一颗“老年童心”。(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