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人爱方巾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6 11:34  【打印本页】  来源:北京晚报

  在古代科举中,考生的衣着有相关规定,无论是在学校(国子监、府学)读书,还是日常生活,包括参加科举考试,着装都不能随意为之。

  士人在中国古代是个特殊阶层,可民可官。介于官与民之间,在没有考取功名前,是民;一旦科举高中,就可以入仕为官。按照惯例,士人还没有进入仕途时,只能穿白袍。《唐音癸签》有云:“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麻衣就是白衣,因此,通常称未有功名的士人为白衣公卿。

  明代的服饰制度,对官民界限非常严格,不过给予读书人以优惠和重视。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都很重视举子的服饰,在他们的过问下,“三易其制”,制定士人举子的服饰,与庶民、官员相区别。《明史·舆服志三》记载:“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人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令工部制式以进。太祖亲视,乃三易乃定”。

  《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的生员服饰专用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襕衫是生员的礼服,祭孔、祭祖、见官、赴宴等正式场合下穿着,平时着便服。洪武末年,又许生员戴遮阳帽,也叫古笠,唐代称之为席帽。明代才子唐寅的一幅画像中,他身穿襕衫,头戴的便是遮阳帽。

  明代生员平时多戴四方平定巾,搭配各色花素的绸、纱、绫、缎道袍。贫困者,冬天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富裕者冬天用大绒茧绸,夏天用细葛为袍。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男子服饰中,巾子的款式最多,变化最大,士人也极为喜欢用巾。因为巾子简易、随意,最能彰显文人士子的风流倜傥、洒脱性格。

  士人中流行戴巾,由此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以致明代的巾子是历代品种最多、个性最为鲜明的。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言》记载:“士大夫所戴,其名甚多,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

  士子中最常见的是四方平定巾,明代《三才图会》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除此之外还有儒巾,它是明代士人所戴的软帽,制如方巾,前高后低,初为举人未第者所服,后不分举、贡、监、生,均可戴之。

  阳明巾,明代士人所戴的一种便帽,相传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下阳明洞创立“阳明学派”的名儒王阳明曾戴此巾,故而得名,它流行于隆庆、万历年间。

  东坡巾,以乌纱为之,制为双层,前后左右各折一角,相传为苏东坡首戴此巾,故名。元明时期较为流行。

  当士子参加科举,获得进士出身后,服饰就发生了变化。进士排名出来后,皇帝向状元赐服,状元谢恩后,则换穿进士服。《明史·舆服志》记载:“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纱帽……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

  进士还要佩戴专门的进士巾,此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廷试后颁发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

  中进士后,都会授予官职。明代,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阶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阶正七品。《明史·选举志》记载:“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这时,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都要改换对应品级的官服。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