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近日开展的《大三国志展》中,有来自河南焦作市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级文物:一座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一座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还有一座三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其中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是目前发现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的汉代建筑明器。
这些陶仓楼虽然是陪葬明器,但由于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以也反映了两汉三国时期庄园地主重檐飞阁的现实建筑,让我们得以窥视两千年前楼房的风采。
仓楼反映社会生活
仓楼,顾名思义,就是仓与楼的结合体,兼具储粮功能与居住功能。汉墓中反映墓主居住环境的陪葬品仓楼,其材质多为陶制,所以称为陶仓楼。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楼,《史记·孝武本纪》称楼是黄帝所造:“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于执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备城门》篇中讲:“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号令》篇又记载:“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岑楼即高楼。
除了官方的宫殿和城楼,民间也有楼,为世家大族居所。《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两汉三国时期,当然也有楼。东汉初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了楼字:“楼,重屋也。”反映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高楼记载:“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些都说明,两千多年前民间也有楼房。据韩长松介绍,陶仓楼的发掘分布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尤其集中在河南省焦作山阳故城周围。焦作出土的陶仓楼,因其类型丰富,结构复杂,精致华丽,最具独特个性。
为什么会出现仓楼?为什么仓楼会集中出现在山阳之地?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分析,山阳因在太行山之南而得名,春秋时期属于晋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归魏。秦将蒙骜攻取山阳城后纳入秦三川郡,后来成为长信侯嫪毐的封地。两汉三国时属于河内郡,是东汉王朝光武帝起家和东汉落幕的地方。
山阳城地表水资源充裕,河流众多,气候适宜,因而农业发达,出现了庄园相望、仓楼林立、阡陌纵横的庄园经济。有了丰裕过剩的粮食,大量的庄园中才会出现民间私仓和重檐高阁。焦作出土的300多座陶仓楼,正是当时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映射。
焦作出土的陶仓楼,主要分为楼院式、连阁式、联仓式、简式、模拟式等几种类型。在历史断代方面,从西汉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豪强仓楼可储粮防御
随着汉末三国社会陷入动荡,陶仓楼步入衰落期,出现了联仓式、简式陶仓楼,不复有楼院式、连阁式的辉煌。联仓式根据粮仓形状,可分为方仓式和囷(圆)仓式,根据粮仓数量,可分为二联式、三联式等。简式陶仓楼,主要功能是储粮,居住功能减弱,再往后出土的陪葬品甚至没有居住功能,只能称为陶仓,要么没有储粮的方仓或囷仓,只能称为陶楼。在墓葬中,更简单的模拟式是用砖砌成仓楼的模样,而不单独制陶。更简陋的,只是在墓壁上粗糙地装饰出楼檐,代表有仓楼陪葬。
两汉三国时期,豪强庄园中出现的仓楼有何功能?韩长松总结为储粮、居住、防御和娱乐四大功能。
以多层陶仓楼为例,一般一、二层是储存粮食的粮仓,出于安全考虑,具备储存功能的底层都不开门,粮食的储存和取用,都必须经过主人居住的楼层。楼院式仓楼,一层还有厕所和猪圈。在围墙上方修建有突出的阙,称为楼阙或城阙,《墨子·号令》所载:“他门之上,必夹为高楼,使善射者居焉。”楼阙主要用于防卫,盗寇来犯,可以从楼阙上射箭或投掷,保护城墙和大门。
粮仓的上一层才是主人居住的楼层,有门有窗,还有隔断的居室。连阁式仓楼,则在主楼第三层的居室和副楼之间以复道连通。杜牧《阿房宫赋》有“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描绘的就是像彩虹一样横跨高空的复道走廊。居室上一层是通透的客厅,主要用于待客、宴饮和歌舞娱乐。最上一层是望楼,墙上开有一个小窗或孔洞,便于宾主登高望远,也具有侦察敌情的防御功能。
此外,陶仓楼的装饰艺术也大有可观。除了衰落期的简式外,陶仓楼大多有彩绘。此次《大三国志展》中有一座“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座陶仓楼底层墙壁绘有神树,扶桑、若木、建木等常见于古籍的神树,都反映了古人长生升仙的愿望。陶仓楼侧壁绘画则较为现实,绘的是渔民、佃农等劳作生活的场景。第四层背面则绘有“虎食女魃”的神话故事。
《诗经》有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虎在古代是百兽之长,是属于阳物的神兽,可以辟邪镇祟,噬食鬼魅。因而,陶仓楼上彩绘的“虎食女魃”有辟邪镇祟的用意,也反映了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