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年轻的时候,绝对算得上是个爱赶时髦的人。上世纪60年代,在兵团,全连就他有一台海鸥牌的照相机。他用那台照相机为全连战友拍了不下百张照片。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照片都成了珍贵的回忆,有些还被放大,陈列在磴口兵团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我家是农场第一户拥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父亲风尘仆仆地从城里花了400多元,搬回来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年,黑白电视机是既奢侈又稀罕的物件。我和弟弟们第一次见这么稀奇的东西,高兴得就快跳起来了。村里人也是头一次见这个东西,都感到新奇,纷纷来家里观看。
晚饭后,我家空前热闹起来,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都来看电视节目,床上坐满了人,地上站满了人,像看电影一样。父亲自豪地把电视按钮一按,人们马上安静下来,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屏幕。电视中首先出现的是赵忠祥,他正在播报新闻。
从那以后,农场的老老少少每天晚上都要来我家看电视,比上班还准时,我家的凳子不够,他们就自带。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满满的一屋子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电视节目,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原来是床上坐的人太多,把床板给压塌了,人们就势往起一站,又触到了头顶上的火筒,又是“轰隆”一声,火筒也倒下来。第二天,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农场,成了当年的一桩笑谈。
日子就这样欢乐而有盼头地过着。劳碌了一天的乡亲,就盼着天黑到我家看电视。后来,父亲见来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屋子里坐不下,干脆在院子里放了张桌子,把电视机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在院子里看。我记得那已经是十二月了,天寒地冻,可人们也不嫌冷,还是黑压压地挤了一院子。那时,电视频道就一个,节目单调,播放时间还短,大概夜间十一点半左右就结束了。人们总要看到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再见”字样,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后来,场里的人陆续买了黑白电视机,来我家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电视机的更新换代,父亲紧跟潮流,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液晶电视。
如今,电视机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一院子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更是一去不复返。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有些东西终会远离我们的视线。但是父亲从不固步自封,他那与时俱进的思想让我受用一生。徐国英(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