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匠心——电视剧《大决战》观感
内蒙古新闻网  21-07-28 22:2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由高希希执导的建党百年献礼大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连续霸屏,不断吸引着多方关注。

  因有上世纪90年代的同名电影巨制珠玉在前,电视剧版采取了扬长避短叙事方式,没有继续用大场面去博观众眼球,而是别具匠心,围绕“三大战役”的多个层面,用一组组细节,多角度、多维度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

  首先是老戏骨的表演。虽说在这部长剧中,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马晓伟等特型演员在不断尝试新突破,却无法解决观众的审美疲劳。在老题材中植入新元素,才是一部大剧出彩的地方。剧版《大决战》在选角方面,给予了大胆设定,如王劲松版蒋介石、于和伟版林彪、王强版黄百韬、李健版朱瑞,在形似的同时更加注重神似,演得个性分明,有血有肉。每个角色出场,均能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是真细节的兜底。随着史料的解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这次在电视剧中均得到正式展现,使得全剧看起来更为生动。如林彪习惯在战地办公,经常在马背上打瞌睡;如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为毛泽东准备辣椒,毛泽东为蒋介石戒烟月余;如焦裕禄率领百姓淮海战场支前,培养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如碾庄最后的攻坚战,始终绷紧神经的栗裕第一时间得知老对头黄百韬死讯,昏倒在地的情节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事件,放进电视剧里,犹如老酝装新酒,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再次是述事的广度。电影版三部《大决战》,总时长也不过几个小时,镜头大多在表现雄浑的战争场景,对于时代背景以及历史人物的刻画不够深入细致。而电视剧版长达49集,展现前因后果游刃有余,在讲清“三大战役”来龙去脉的同时,还通过各位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不仅给人以启迪思考,还具备一定的普及和教育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几位虚构的普通人物,如武雄关、乔三本、王翠云,显得过于痕迹化和理想化,不够真实立体。对老百姓自发支前的“人民战争”,过多停留在口号上,没能体现当年“车轮滚滚”的感人与浩荡。(蒋平)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