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无言的戏剧:极具难度的脑阁表演
内蒙古新闻网  21-08-19 09:21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脑阁图片由土左旗融媒体中心杨鑫提供

  “不要看我们是一群老汉,脑阁这个活可不是光有力气就行,还要一股巧劲儿。”谈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脑阁,今年68岁的非遗传承人陈月喜中气十足地说道。2008年,脑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默特左旗文化馆荣获“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脑阁)”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日前,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土左旗见到了几位脑阁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了脑阁背后的故事。

  脑阁历史悠久

  表演技术难度大

  脑阁,主要流行在我市土默特左旗一带。据资料记载,相传在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民间就出现了抬阁、节节高、背棍等表演形式,后经中原人南迁、北迁,将它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而脑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土默特左旗毕克齐的脑阁相传是清康熙年间土默特王爷为迎接康熙皇帝举行盛大庆典时,从山西引进的,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了。多年来,这项民间艺术因为象征平安、美好、祈福等积极的寓意,很受当地人民喜爱,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时,民间艺人便装起脑阁进行表演。

  在业内人士看来,脑阁是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在脑阁非遗传承人口中,他们也把脑阁称为“空中无言的戏剧”。脑阁的“脑”是山西、陕西、内蒙古毕克齐的方言,就是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上面被脑的孩子叫色芯,也要用铁架子固定起来。担当色芯的孩子,年龄在3至8岁,体重不能超过25公斤,长相俊俏,还要机灵胆大,因此,当地人始终笃定的相信,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

  在脑阁表演中,主要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等;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大汉与夫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等,根据剧情需要会穿不同的民族服饰和配饰;当然也有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在正式表演时,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要把铁架子套在一男子身上,儿童站在架子上(差不多离地有两米高),伴随着音乐、鼓点进行表演。比如在传统剧目《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就是单人架;在《白蛇传》里,就需要用到双人架,两个孩子在上面扮演青蛇和白蛇。按照最传统的表演方式,24架脑阁是最完整的队形,因为需要脑起孩子进行表演。为了安全考虑,一般站起来表演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就需要休息一下。68岁的脑阁非遗传承人陈月喜说:“脑阁这个不是说光有力气就能做,还得会用腰、胯的巧劲儿扭起来,远看是轻飘飘的,还有点壮观。反而围观群众离得近了,场地小就扭不开,会影响观看感受。”

  脑阁表演代代传

  镌刻在基因里的记忆

  今年71岁的杨满清,是土默特左旗腊铺村脑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演员,也是这支队伍中的指挥和导演。杨满清说,还记得自己27岁那年参加脑阁表演,当时条件相当困难,只出了15架脑阁,小演员们穿着新媳妇嫁过来时候的红棉袄,用破旧的彩旗做成裙子,即便如此,在4天的脑阁表演中,依然让这个小村落为之沸腾。从那以后,杨满清就开始一直参加脑阁表演,直到今天。

  作为当地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实很多演员都是“父传子、代代传”,就像队伍中的非遗传承人、69岁的演员胡连刚,小的时候就被自己的父亲胡补顺脑在头上;现在,胡连刚的儿子胡兴隆也成为了自己的徒弟,胡连刚的两个孙子也是他脑在头上的两个小演员。凭借着对脑阁的热爱,从1992年开始,这支脑阁队伍就开始代表内蒙古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大赛、表演。2006年,他们代表我区参加中国首届瓢色艺术展演,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脑阁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他们更是接到不少活动邀约,多次参加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和重大节庆展演,还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如电视剧《改生》《大盛魁》《长城内外》等。

  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缺少演员,以及疫情防控的要求,脑阁演出的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是脑阁非遗传承人、土默特左旗腊铺村脑阁队队长温和平介绍,他们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也会配合当地文化馆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介绍脑阁,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他说:“虽然有一些困难,但是脑阁我们看了一辈子,演了一辈子,想让我们的后辈把这项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好好发扬下去。”(记者 王璐)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