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那里收藏着历尽艰辛穿越千百年才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物,曾经塑造它们使用它们用温暖的手摩挲过它们的人都早已消逝在时光里,而它们经过沧海桑田的加持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沉默中期待被人注目、被人了解、与人对话。
包头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一座立足包头、文物展品涵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博物馆。通常,博物馆的历史类展览会按照时间顺序布置陈列展品。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那些沉默的展品也许会更有趣,给我们描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包头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张岩就带领记者参观了那些藏在博物馆里的动物——
博物馆里的鹿
铅鹿
(包头市征集)
战国铅质,长6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
四肢蜷卧,呈跪坐姿,昂首直视前方,双耳下垂,嘴微张,颈部伸直,身体颇为健壮。
青铜双鹿纹带饰
(包头市征集)
汉代青铜质,长12厘米,宽6.5厘米
带饰就是装饰在腰带上的饰品。古人的衣服没有纽扣,一般用丝带或革带系在腰间,并用金、银、铜、玉装饰腰带,区别身份高低。该带饰为长方形,透雕两只站立在树丛中的鹿,一左一右,尾部相对。两只鹿警觉地竖起耳朵,睁大眼睛,鹿角呈弯曲状。鹿身及鹿角以浮雕勾勒线条,属匈奴文化特色的带饰。
虎食鹿青铜牌饰
(包头市征集)
汉代青铜质,长13厘米,宽6.5厘米
牌饰,就是镶在袋子上或者镶在衣服上面的饰品。该牌饰为长方形,整体形态较圆钝,猛虎虎口大张,将鹿首衔于口内,鹿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毫无反抗之力。牌饰的整体表现方式具有欧亚草原西部的特点,写实性较强,强化两种动物勇猛与柔弱的对比。
其他草原常见动物
羊——羊首青铜耳饰(包头市征集)
商-西周铜质,扁环形,长8.1厘米,宽4.6厘米
该耳饰前端有一尖吻羊首,右侧有4处柱状凸起,下饰连珠纹。这一配饰流行于中亚草原,在蒙古及新疆地区也有发现。这个耳饰看着是不是特别像一枚大别针儿,以它的尺寸和分量,能戴它的人应该是位孔武有力的草原勇士。
狐狸——狐首形青铜器(包头市征集)
战国铜质,长2.2厘米
圆形双耳、双眼,尖嘴,形似狐狸,看那空洞却阴恻恻的狐狸眼睛,猜想一下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猫头鹰——小口鸮形灰陶壶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出土,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馆藏)
汉陶制,高19厘米,最宽17厘米
鸮,就是猫头鹰。这只猫头鹰有两只圆圆的眼睛,喙却有点歪歪地,身子胖墩墩地蹲踞着,头顶上的盖子好像临时遇见下雨潦潦草草戴上的一顶小帽子,看起来呆萌可爱。盖子可以打开,胖胖的身躯是空的,整体造型好像一个小粮仓。猫头鹰是老鼠的天敌,所以古人常把猫头鹰的形象放在粮仓附近,用以驱鼠。这个小口鸮形灰陶壶的盖子和壶身不是一个颜色,说明盖和底不是同批烧制,虽然看起来不是很精致,但是非常传神。
蛇——蛇形金耳环(汉)
这个乍看平平无奇的耳环的确是一条蛇,从上面能看见蛇的三角形的脑袋,阴森的眼睛,蛇的尾巴也就是穿耳洞的尖儿在下面,需要参观者蹲下身去看。这个耳环的戴法和今天的同款耳环一样,但看这个耳环的粗细,估计戴的人一定有一个肥厚的大耳垂。
鸟——双鸟青铜带钩(包头市征集)
战国铜质,长25厘米
带钩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据《史记》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杀齐公子小白,拔箭射去,正好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躲过一劫,就是日后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带钩简单且实用,直到清末仍很流行,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比较难得的、延续两千多年而形态功能变化相对较小的配件。该双鸟青铜带钩是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区的一种带钩,有用于固定的卡扣,前端有钩,以双鸟为饰。末端有一近长方形的环,用以连接其他带饰。看看古人用的带钩,是不是都把现在的皮带扣都比下去了。
虎——高浮雕对虎纹饰件(包头市征集)
战国铜质,长3厘米,宽2.5厘米,
对虎纹饰件,呈倒S形,形态抽象化,两虎首尾相接,虎眼圆睁,虎口张开,尾部上翘,上各有3处半圆装饰,造型丰满,运用了精美的高浮雕工艺。
铜鎏金四格龙羊带饰(两枚)(包头市征集)
汉铜质,长10厘米,宽6厘米
铜鎏金长方形牌饰,画面分为四格,浮雕龙羊纹饰,龙昂首曲体,张牙舞爪;羊昂首挺胸,肢体遒健,均做肢体翻转状。边框饰麦穗纹,为匈奴风格的带饰。一枚右侧有半圆形孔。
虎噬鹿形青铜席镇(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太卜墓出土)
汉青铜质,底径6.7厘米,高4厘米
何为席镇?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坐卧用席,但用藤、苇、蒲或竹编织的席子容易卷边,起身时也易移动,席镇即为镇压席子边角之物,常用玉石铜金瓷等材质,是古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西汉文学家邹阳在《酒赋》中曾曰:"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包头博物馆收藏的这四只虎噬鹿青铜席镇为实心,圆形平底,半球形,做虎噬鹿盘踞状,体量虽小,但重量十足,席镇表面锈蚀、磨损严重,装饰细节已不可知,依稀可辨的是,虎张开大口咬噬于鹿颈之上,鹿做大口喘息状。这个席镇的功能是不是很像现在的床单被罩固定器?
狮子——素三彩龙纹熏炉(包头市征集)
清瓷质,口长195厘米,高282厘米
熏炉具有熏香、除秽、熏衣、取暖的功能。汉代的李尤曾写《熏炉铭》“上似蓬莱,吐气委蛇。芳烟布绕,遥冲紫微。”该熏炉分炉盖和炉身,炉身呈长方形,以黄彩为地,四面绘绿彩、紫彩螭龙足,施黄釉;足跟为狮首,足端以绿彩卷云纹勾勒出蹄足。盖纽为绿彩狮子,张开大口,昂首向上;炉盖四面中部镂空,四周彩绘菱形纹。这只熏炉有使用过的痕迹。
鱼——浮雕鲤鱼跳龙门木牌(包头市征集)
清木质,长16厘米,宽6.6厘米,
减地浮雕鲤鱼跳龙门纹饰,龙身遒健,鲤鱼肥硕,雕工精致。这个浮雕鲤鱼跳龙门木牌是不是非常适合开发成文创产品?
博物馆中的神兽
龙——蟠龙莲花纹石座
(包头市固阳县城圐圙村出土)
北魏砂质岩制,直径16.5厘米,厚4.7厘米
石座上部为鼓状覆盆,顶部雕两条蟠龙,周围雕莲花纹,下座高浮雕三条蟠龙雕刻精美,石座中的洞可以插进一个木柄,推断可能放一个灯,也可能放一面铜镜。
大明宣德款螭龙耳三足铜香炉
(包头市金属公司收购)
清铜制,直径17.6厘米,高1.5厘米
香炉呈圆形,器表呈黑漆色,圆唇、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兽形足,一侧附一螭龙为耳。底部有大明宣德款。宣德铜炉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我国铸造工艺中的一个高峰,也被文物学家称为“铜炉史上的巅峰”,其式样多取自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和名窑瓷器。宣德炉历来仿品较多,包博馆藏的这只香炉是清朝仿制的。螭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一种。《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螭龙寓意美好,吉祥,招财,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凤——凤鸟形白玉冠饰
(包头市固阳县银号大德恒征集)
元玉制,长47厘米,高29厘米,厚1.3厘米
元代冠顶装饰品。以和田青白玉为原料,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凤鸟肉冠高耸,羽冠修长,双目前视,喙宽而钝,凤尾绚丽夸张,鸟身衠托凤鸟的尾部镂空,长尾分叉外卷,凤鸟站在有阴刻线的条形玉台上。凤鸟头部、双翼、底座均阴刻有细线,凤鸟的颈部、尾部和底座连接处镂空。
犼——石犼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最早记载于《尔雅》。观音的坐骑就是犼,犼的相貌独特——角似鹿、头似驼、耳似猫、眼似虾、嘴似驴、发似狮、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前爪似鹰后爪似虎。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帝归”;城楼后的华表上两只面北而坐的犼叫做“望帝出”。包博馆藏的石犼看起来长的比较随意,被认为是元代的风格。
狻猊——景德镇窑青白釉狻猊钮瓷熏炉盖
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包博馆藏的是熏炉盖,出土于燕家梁元代遗址,可惜没有发现炉身。
甪端——甪端形铜熏炉
清铜质,宽6.5厘米,底宽5厘米,高15.1厘米
甪端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与麒麟相似,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故宫太和殿两边就放着一对甪端。该熏炉兽头为盖,可以开启,身体做燃香之用。甪端面貌温和,大口微张,以利香气飘散。甪端胸前雕刻鳞片,四肢较长,雕刻卷云纹。尾部短小。
石镇墓兽
(1979年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尔镇城圐圙村出土)
北魏灰色砂石岩,高35.2厘米,宽19.1厘米,厚21.2厘米
圆雕,兽面方形,大眼圆睁,宽鼻阔口,獠牙外呲,表情狰狞。前腿绷直撑地,后腿弯曲蹲昂首挺胸,四爪有力,颈部悬铃。背后6枚凸起脊骨历历,周身满饰毛发。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神兽,据说有驱除邪恶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的作用,因而又叫“辟邪”。
动物界的集大成者
黄釉浮雕神话事物纹陶樽
(包头市九原区召湾47号汉墓出土)
汉陶质,通高22.1厘米,口径18.7厘米,兽足高3.7厘米,腹径21.3厘米
20世纪60年代左右出土时已破碎,经文物工作者粘接复原。器形完整,图案清晰,光泽莹润。筒状,壁微斜,口径略大于底径,子母口,变体博山式盖,盖缘有两条曲折弦纹,近口沿处和底部各饰山峦一周,三足塑为跽坐人物,樽身布满浮雕图案,內容有上古神话、瑞禽怪兽、甲胄武士、舞蹈戏乐图等六组图案。第一组包括玉兔捣药、神女、西王母、羽人和三足乌等。第二组包括甲胄武士、翼马、野猪、蟾蜍、坐枭、独角羊、鸡、狸、熊、虎等。第三组有后羿、扶桑树、日、三足乌、长蛇、螭龙等。第四组包括牛首人身、树冠蹲踞、鸡首人身的三位仙人。第五组为仙人宴乐图,仙人赤膊跣足,手舞足蹈。第六组为一只翘尾回首的九尾狐,均是汉代流行的纹饰图案。据说,这个黄釉陶樽上一共有47个动物形象,大家参观时可以仔细数一数,看看能不能找出这47个动物,数出九尾狐的尾巴,辨认出西王母、捣药的玉兔,射日的后羿等形象。
四神陶博山炉
(1984年包头市九原区召湾86号汉墓出土)
汉口径7.2厘米,底径9厘米,高18厘米
由炉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炉身豆形,炉盖似博山。炉身与底座成一体。炉盖上镂空浮雕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张着大口,身躯健硕,气宇轩昂;白虎瞪目张口,威武雄健;朱雀口衔宝珠,昂首翘尾,威严鸷猛;玄武为龟蛇合体,蛇弯曲盘绕着龟身,龟仰首爬向山顶,布局错落有致,底座盘中有一龟负起博山炉体。
博山炉是汉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器物。所谓博山就是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实际也确有此地,在山东淄博,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的得名既源于外形,又合产地之名。造型模拟了仙山,上面有树木、神兽等,有的博山炉下面还会有个盘子,盛热的兰汤之用,寓意着海水。当炉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似海中仙山。博山炉的出现使香料和香炉成为绝配。
在包头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很多的动物与神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记者 范思慧 实习生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