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的人一多,也就没了新鲜感,不过我心存不甘,总想写点什么,但却苦于找不到叙事的发力点。自从有了小外孙,老有人撺掇我写写爷孙俩的趣事儿,细想之下,那些趣事儿多与女儿有关,就在这方面找个书写的路径吧!本想借着老话“快乐家家相似,矛盾各有不同”写下去,可是后来我发现这句话与自己经历的现实有背,那就改一改,其实矛盾也“家家相似”。循着这条路,我能说些新鲜事。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看后让人五味杂陈。这段视频说的是孩子们想做一个实验,给父母提供一口嚼食,也就是孩子咀嚼食物后再喂给父母,看看父母能否接受。这听起来有点儿恶心,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实验?孩子们觉得小时候父母就这样喂他们,他们并没有拒绝,在情感中也一直保有这份温暖,于是想通过实验再一次体会这份温暖的建立过程。实验的结果惊人一致,那就是没有一个人完成“回哺”。这令孩子们大失所望,本想重温亲情,最后却变成尴尬。记得小学德育课老师经常会留一个家庭作业,那就是让孩子们给父母洗一次脚,据说大多数家长是在半推半就中才勉强接受的。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能够如此,人好像很难接受,这成了一个单向的情感输出。如果我参加这个实验,会不会也拒绝?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回轮到我带小外孙了,答案是不是还那样肯定,真不大好说。事情叙述到这里,不知诸君发现没有,我是“别有用心”的——我就是想说说父一辈子一辈在带孩子这件事上的矛盾。“50后”“60后”“70后”带小孩,孩子没长到八颗牙之前,碰到不好下咽的食物,都会替孩子嚼一嚼再送到他嘴里,但一到“80后”,这情节就“断片儿”了:你替小外孙嚼一下试试,小外孙还没嫌弃呢,女儿就不干了!她不敢说“恶心”这个词,便讲一堆“科学道理”,什么牙龈炎,牙斑菌,病从口入……言外之意是说卫生乃头等大事,与小外孙有关的用品必须干净又卫生,为此她还特地购置了一台消毒柜,大有与细菌相隔绝的架势。
虽然“科学道理”在家里不怎么好使,但也不能因此破坏了家庭和谐,所以我经常去和老兄弟们聊聊天或者到外面找点事儿做,以博得同情、寻求感情依托。这不,我想起了原单位的老领导。老领导也是退休那年喜得小外孙的,天天美得合不拢嘴,但他有时会流露出一丝无奈,别人好奇,老领导自然也愿意倒倒“甘苦”——“祸起”育儿观念上的新旧冲突。那时我听到的最离奇的事是老领导回家后不能马上抱小外孙,女儿要求他先洗手洗脸,再换上家居服。说完这话,老领导总是啧啧,但还是一脸的幸福,而我每遇此景也心有切切,被老领导的坦然所折服。山不转水转,现在老领导的小外孙都能打酱油了吧,关于人体与细菌的关系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对“人体微生物组”这个概念,我想听过的人还不是很多,但这的确是一门前沿科学;给“人体微生物组”换个说法可能更好理解,在肠道中的那部分叫“肠道菌群”,这是通俗的叫法。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大量颠覆已有常识的新理论,比如你的体重为一百二十斤,其中的微生物有多重呢?大约四斤,真是“吓死宝宝”了;这“吓”不只是生理上的,在精神上也有些接受不了。这些微生物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流动人口”,而是在你体内长期定居、生存繁衍、发挥功能的“常住人口”,是那种帮你消化食物、抵抗病菌、帮你思帮你想的生命共同体。
其实细菌并不可怕。科学家研究发现,母亲生产前产道会分泌大量的微生物,这是孩子出生前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孩子不仅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接收了母亲体内的菌群。当然,这“礼物”只有顺产的孩子才能得到,剖腹产的孩子没有这个恩惠。科学家还发现,母乳中也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那是母亲要传给孩子的助他健康成长、抵抗病菌的同伴。
有了这些科学理论的加持,女儿那套“科学道理”还重要吗?就算我和小外孙同吃一个苹果,有那么可怕吗?反正我觉得自己和小外孙是菌群共同体。再说了,医生建议多带孩子下楼玩儿,接触细菌能促使身体产生更多抗体,对健康成长有好处;在这方面,我相信科学,也拥抱传统。过去有一个孩子被人称为“泡泡男孩”——由于体内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的致病基因,这个孩子刚出生几十秒就被放到特制的无菌“泡泡”里。他一直生活在无菌“泡泡”里,连妈妈亲吻他都得隔着塑料膜,吃穿用也要经过反复的消毒和检验,就这样直到十二岁离世。虽然“泡泡男孩”依靠无菌装置活了十二年,但是这样生活的代价太大,而且没有任何生存质量可言。
自从人类发现细菌,可以想见,人类多数时间是在与自身的细菌做斗争。前几年社会上流行幽门螺旋杆菌致癌的说法,朋友中大有谈幽门螺旋杆菌就色变的人。但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致病的先决条件是胃部有疾病,毕竟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共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相反,一些实验表明,清除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哮喘的发病率上升。看来这世界上的事物真是相生相克,人类不能太“干净”,没有微生物的合作,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
其实一些最新的科学发现也挺好玩儿的,听着都怀疑人生:人类基因数量是两万多个,而在我们体内长期定居、发挥功能的微生物,它们的基因数量是九百八十八万个,为人类基因数量的近五百倍——两万多个人类基因并没有完全掌握人体的控制权,要和微生物一起组成“超级生物体”。有时我就想,应该多亲近隔代人,让他们像我们一样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日常生活中有“夫妻相”的说法,即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会趋向于拥有相似的面貌,如今这种说法已有科研成果的支撑,“夫妻相”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断。由此可见,父亲也可以通过身体接触把自己的微生物传递给孩子;也就是说,孩子的微生物组里有多少来自父亲,基本取决于父亲对养育孩子这件事的投入程度。不过中国孩子的微生物组跟国外的孩子有些不同:中国孩子的微生物组绝大部分来自母亲,排在第二位的不是父亲,而是姥姥或奶奶,这是不是因为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缘故?
嘿嘿,说了这么多,我是不是可以在与女儿的“竞赛”中扳回一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