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杰制作孔雀羽毛粘贴画
科尔沁民间剪纸
林俗博物馆
9月13~18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来自中央、地方等媒体的19名记者深入各乡镇苏木及嘎查村,全方位地报道了内蒙古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奔赴全面小康的新发展、新风貌。
孔雀“东北飞”开出“致富屏”
在乌兰浩特市说起“孔雀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位于乌兰浩特市的“花乡小镇”——义勒力特嘎查,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到各类孔雀及相关工艺品,还能放飞、认养孔雀,这里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家乡人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9月14日一早,家住乌兰浩特市区的楚杰就驾驶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行驶9公里来到孔雀园,开始他新的一天的工作——制作孔雀羽毛粘贴画。今年51岁的楚杰原本是一名木工,去年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正愁不能继续外出打工该怎么办时,遇上了孔雀园的创办人周海燕招收孔雀羽毛粘贴画学徒,他便报了名。
“培训不但不收学费,一天还倒给我100元。”楚杰告诉记者,他对孔雀羽毛粘贴画早有耳闻,也很想学,没想到能遇上这样学手艺还赚钱的“好事”。如今,楚杰已经能上手做画,一个月的工资有3000多元。
“我们去年全年培训羽毛工艺品制作学员3200人,334人取得了技能资格证书,280人得到了就业机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人,城镇低保户54人。累计创收129.6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近5000元。”今年44岁的周海燕就是义勒力特镇人,她告诉记者,她用了11年时间,将孔雀的家从南方搬到北方,创造了“孔雀东北飞”的奇迹,她想通过孔雀养殖事业带领更多家乡人民走向幸福生活。
作为义勒力特镇的民族团结创建示范村,义勒力特嘎查2017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9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初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如今,义勒力特嘎查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孔雀园也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成为“花乡小镇”的一个景点,旅游旺季孔雀园每天接待游客100~200人,周海燕亲手制作的标本销往全国各地,有50多家合作商,商品供不应求,孔雀羽毛粘贴画市场火热。
据了解,除了孔雀园,小镇的开心农场、水景公园等景点也颇受欢迎,嘎查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村民家中的瓜果蔬菜、土鸡、土猪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人均收入逐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挖掘民俗文化打造“沉浸式”乡村旅游
“依托乌兰毛都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挖掘利用民俗文化,我们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现在已初见成效,正向星级旅游景区努力。”9月14日傍晚,活动走进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苏木党委书记白文杰向记者诉说着他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白文杰告诉记者,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北部的乌兰毛都大草原,不同于其他草原那样平缓和一望无际,而是与连绵的群山相连,属科尔沁草原北部丘陵山地草场,这里历史文化极其丰富,保留着科尔沁草原的传统风俗,是札萨克图民俗文化资源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中,札萨克图民间刺绣工艺和科尔沁民间剪纸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话间,白文杰已将记者一行带到乌仁额吉札萨克图手工刺绣合作社,在这里,十余名“绣娘”正在切磋技艺,66岁的斯琴高娃就是其中一员。
“我从八九岁就开始跟着长辈学习刺绣,如今我开着一个服饰店,衣服上的图案就是札萨克图刺绣。”斯琴高娃指着自己衣服上的图案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人流量变大,她绣的长袍、马甲、腰带等衣物在自家门口也能有销路,服饰店收入也有了提高。
近年来,乌兰毛都苏木充分发挥民族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名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区札萨克图刺绣之乡”“全盟特色旅游乡镇”“全旗蓝色旅游名镇”等称号。
现如今,苏木辖域内的“牧家乐”兴起,民俗体验馆、大型景区、旅游草原驿站等旅游资源向好发展,祭敖包、札萨克图文化遗产日暨札萨克图民间刺绣展示等民俗活动的不断举办,让乌兰毛都草原旅游品牌不断形成,乌兰毛都草原四季旅游名片不断打响。202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
目前,乌兰毛都苏木旅游开发主题和定位以打造“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杭盖草原心灵牧场”为主题,大力发展草原旅游,面向草原旅游目标游客市场,打造文化旅游体验产品。
林俗文化成资源“伐木工”吃上“旅游饭”
9月15日,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排排林俗屋在细雨蒙蒙中越发有年代感,依托着阿尔山的天然美景,这里的每一处都是一幅极美的画面。
走进林俗院内,茅草土屋的外墙上挂满了冰签子、粪叉子、冰车等老物件,屋内门斗墙上挂着羊皮大衣、狗皮帽子,厨房里有大锅灶台、里屋有土炕和木柜……置身其中,仿佛坐上了一部时光穿梭机,瞬间把人们带到了那个“伐木”年代。正是这样的林俗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白狼镇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业工人居住的地方,2000年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大部分林业职工转为林业富余人员,他们没有了稳定收入。为了改善林业富余人员生活状况,2003年,当地林业局和镇政府提出“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的旅游发展思路,开始在林俗村发展林俗旅游,在鹿村发展特色养殖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旅游逐渐有了起色,白狼镇“林俗村”旅游品牌日渐成型,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鹿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成功转型,成为富裕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受旅游发展的带动,林俗文化周边的旅游产品也火了起来,树皮画、树根雕等旅游产品开始夺人眼球。其中,白狼林俗树皮画于201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被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旅游产品的热销,也让不少待业在家的妇女受益颇深,50岁的赵桂华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还得学习,争取多做一些国潮系列的作品,要知道这个系列的作品可是获得过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的。”当日,赵桂华和往常一样,又来到了距离民俗村不远的白狼林俗树皮画工作室,开始制作树皮画。原是林业工人的赵桂华下岗后,开始靠打零工为生,赚得不多还不稳定。2018年,在树皮画传承人李艳红的鼓励指导下,她开始做树皮画,由粗糙到精致,她的技艺一天天提高,现如今,赵桂华已经是工作室的一级大师了,工资一年下来能赚四五万。她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自由还不累,还能指望它赚钱帮儿子娶媳妇儿。”
伴随着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未来,白狼镇确立了以林俗旅游产业带动绿色工业、特色农牧业融合发展理念。为游客打造优美的农业景观的同时,也为旅游纪念品的加工和餐桌美食提供了原材料,延长旅游产业链。文·摄影/记者 马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