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母亲的伟大,讴歌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
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对于“母亲”,人们从不吝啬词汇去赞美她,伟大、无私、博爱……在内蒙古就有这样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她叫都贵玛。她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其中包括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郭雪波。
母爱是伟大的、仁慈的
5年前,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协打造“文学精品工程项目”,提供给作家一些重大题材,郭雪波从众多选题里挑选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重大主题。郭雪波说:“很有幸碰到这样的选题,写好这个故事是我作为作家的职责和担当。”经历4年半的采访调查,5、6次易稿,郭雪波30万字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终于问世。小说以“人民楷模”草原额吉都贵玛等母亲们的感人事迹为基本素材,创作核心故事,书写母亲的伟大,讴歌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彰显人性中爱的伟大与真善美。
小说人物虽然以都贵玛为原型,但不是都贵玛。小说主人公叫“阿伦高娃”,上世纪60年代她被下放。此后,阿伦高娃陆续收养了5名孤儿,经她管理的妇幼救护站接受转送了30多名孤儿。她的丈夫叫“厄日格泰”,是一名隐名埋姓的老地下党员,曾经被日本人枪击过一次,脑袋里有一颗子弹,一生追随阿伦高娃,帮助她一起抚养这些孤儿。5名孤儿长大后都学业有成,但他们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养育他们的内蒙古,用自己所学为内蒙古的发展作贡献。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题材,过去也有作家写,拍过电视剧《国家的孩子》,但大多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展现母亲的形象,郭雪波这次侧重从母亲角度塑造‘草原最美的额吉’,反映母亲的仁慈、博爱。
文学创作来自于生活
郭雪波
写母亲看着容易,实际很难,容易老套。写母亲的作品太多了,如果没有艰难经历、没有与母亲共同的患难经历、没有在母亲温暖羽翼下艰难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很难写好那些收养孤儿的母亲们的胸怀和她们的内心世界,更难以塑造她们的形象。恰好,郭雪波自己有一位这样的母亲,“我母亲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的妇女,一生经历过很多磨难,尤其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为抚养我们5个孩子吃尽苦头,吃野菜中毒差点丢命。为供我上学,她赶着毛驴捡杏核、砍柴卖钱、帮人干活。她心地很善良,为救活小猪羔,甚至嘴对嘴地给它喂米汤,她还救治难产的孕妇。她下葬时,全村人为她啼哭送行。我在采访那些收养孤儿的母亲们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从她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仁慈、温暖。”郭雪波说。
文学创作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泥土。“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应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现实中的真善美故事以及闪烁出历史光辉的重大事件,要有敏锐的嗅觉,去捕捉、去思考、去弘扬。文学的初衷就是反映真、善、美。”郭雪波说。
“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
《摇篮旁的额吉》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扶持,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协组织重点工程作品项目之一,同时也入选了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日前,《摇篮旁的额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多方好评,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说:“郭雪波是我青年时期就认识的朋友,他的作品再次把我带进老家那神秘而又奇幻迷离的世界,令我振奋不已。”文学评论家施战军称,《摇篮旁的额吉》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
小说同时也受到了媒体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网、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文艺报、极目新闻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郭雪波说:“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作为刚完成这一题材小说的我,备受感动和鼓舞。母爱是伟大的、温暖的、永恒的。红色的旗,高举;红色的歌,永唱,这是每个作家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郭雪波,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文学艺术特殊贡献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狼孩》《银狐》《青旗嘎达梅林》《蒙古里亚》《诺门罕之锤》《山之巍峨——林则徐传》等;中短篇集《大漠魂》《大萨满之金羊车》《狼与狐》《郭雪波小说自选集三卷本》《一个女孩的大雾之夜》等十余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作品《沙狐》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漠魂》获“联合报文学奖”,《狼孩》获香港“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十本好书奖。
监审:刘霄
审核:薛晓芳
责编:马莉雅
来源: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内蒙古文艺、文艺报、极目新闻、中国作家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