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辽镶嵌水晶松石蟾蜍形金戒指,看我的戒面覆盖透明水晶,中心饰有蟾蜍,呈匍匐状,四肢蜷缩,头微昂,生动逼真。我整体设计巧妙,实现了水晶、绿松石镶嵌与金工技艺的完美结合。
——来自辽镶嵌水晶松石蟾蜍形金戒指的自述
基本信息
年代:辽
尺寸:通长4.7厘米 通宽2.2厘米 通高3.8厘米
出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士
馆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文物简介:
该种形制的戒指共出4枚,出土时分别佩戴在女主人双手上。戒指的主体为金质托座,呈两端略翘中间稍凹的盾形。两边以锤揲工艺做成尾部相对的双鱼纹,地子上刻卷草纹、水波纹等。金质托座两端各镶嵌一颗绿松石,其上填镶水晶板罩覆,形成一个光滑的弧面,并映出一幅鱼儿戏嬉于水中的小景画面。金托座中间饰一蟾蜍,整个蟾蜍应为铸造技法制成,细部刻画略显粗率。蟾蜍爪部蜷缩,头部稍昂。在蟾蜍背部镶嵌1颗绿松石,上刻弧线,身体两侧及双目也各镶1颗,一侧及双目镶饰已散佚。戒面下连的指环两侧錾刻月牙纹。戒圈缠绕已呈褐色的织物,有佩戴过的痕迹。
延伸阅读
在古代中国,蟾蜍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蟾蜍崇拜可能与多子多福、死而复生等图腾崇拜有关。至汉代,蟾蜍崇拜进一步与嫦娥奔月神话结合,成为月亮象征,代表着长寿和不死。汉画像石中的蟾蜍形象,如西王母画像石,有蟾蜍与玉兔共同制作不死药的场景,强化了蟾蜍与长生不老的联系。汉代以后,蟾蜍进入更广泛的文化领域,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意象,蟾宫折桂作为登科及第的典故。此外,蟾蜍还作为祥瑞之物,寓意财富和长寿,体现在民间信仰和艺术表现中。
监制:李中锋
制作:白静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