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利戈
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需要探索一条新路径:以创新发展为前提,以融合创新题材为导向,探索新时代、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语境中“多元一体”的审美格局。以蒙古族男女群舞《跟着信号走》创作为例,该舞蹈积极探索民族舞蹈创作、表演的新题材、新语境,以及新的审美表现形式,荣获了2024年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内蒙古地区专业青年组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该舞蹈编导为阿拉腾巴格那,演出单位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
融合创新的现实题材
关注当下现实题材,寻求多样性的创新形式,是新时代民族舞蹈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大量的、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积累中,民族舞蹈创作不仅在选材上积极寻求现实题材、现实主题,更是在表现手法上探索舞蹈形式的创新性、独特性、艺术性的表现空间,从而赋予作品主题的时代性。如何立足时代、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创作者基于创新需要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的问题。
舞蹈《跟着信号走》将作品题材视角聚焦“信息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关注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新变化,对新时代牧民生活场景进行了全新的艺术诠释,让观众在诙谐幽默、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在大气恢弘的时代号角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该舞蹈充分展现信息时代,用手机记录生活、也用手机向世界骄傲地宣传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思想,形式上巧妙地运用道具手机,配合民族舞与当代舞的身体语言、民歌与说唱乐的碰撞,赋予了融合创新题材独特的形式感。
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语境
舞蹈,是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舞台艺术。民族舞蹈的创作具有天然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语境,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舞台。身体语言,作为舞蹈作品传达深层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身体的动态、姿态在特定的语境中交流互动,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民俗是流动的、发展的、交融的。
舞蹈《跟着信号走》中,人物角色展现的既是现实生活中牧民生活的舞蹈化、符号化,更是多民族共同生产的文化。作品中呈现的现实身体动作,以及民俗化的身体动作,都在“舞台艺术作品”这一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从而实现了艺术性的交流目的。作品中大胆运用手机作为道具产生的一系列身体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给观众传达着看手机、打电话、听语音等具体意义。同时因这一符号源于当下现实生活,又让不同民族地域的观众得以接受。
舞蹈《跟着信号走》中,跨越民族舞蹈边境的还有汉语说唱和民族舞蹈的融合,“头顶着太阳,脚踏着土地,耕耘着田地,守护着绿色,看看天看看地看看周围……祖国的江山如此美丽,何不让我们欢天喜地”,说唱中配合了男女演员耕地、擦汗、瞭望、看手机等动作,探索了民族舞蹈创作语境的现实性、多元性、包容性,是多民族、多地域相互交流、交融的艺术性实践。
“多元一体”审美格局
回顾民族舞蹈创作的路程,积极实践着题材的多样性、形式的多元性,而一系列成果的舞蹈作品也促使民族舞蹈创作的新格局。探寻“多元一体”的审美对象是基于创新层面提出的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问题。建构立足于当下的深层艺术品,通过作品的艺术性交流与观众形成共鸣,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
舞蹈《跟着信号走》运用蒙古族舞蹈的柔臂、软手等典型的动作语汇,对牧民眷恋家乡之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进行了全新的美学诠释。“信号”指向了信息时代,运用手机与信号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形象,通过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采用更具现代时尚的服饰,探索出“多元一体”的审美新格局。
民族舞蹈创作积极探索当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真实情感。舞蹈中众多新的尝试,是编导瞄准“当下”,使选材更具日常性、当下性,是对当下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作品中用手机恋爱的青年、用手机向世界宣传美丽家乡的新牧民,流露出信息时代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正是多民族、多地域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的体现,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的民族元素与现实题材相融合的审美格局。
舞蹈《跟着信号走》一方面扎根人民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又深植新时代精神,用说唱、吟唱、合唱、交响乐等不同形式的赞歌层层递进,将主题升华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通过舞蹈作品的艺术性展现,令人感叹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家乡变化,唤起人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
舞蹈作品作为艺术性交流的手段,其创新过程是流动的、发展的,更是交流的、交融的。民族舞蹈创作探索着融合创新题材、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语境、多元一体的审美格局的新路径。创作者从题材上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变化,多角度思考内容与形式的巧妙表达,在融合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实现艺术交流的跨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