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和谐共生的北疆画卷——评舞蹈诗剧《敕勒川》

  ◎张金芳

  舞蹈诗剧《敕勒川》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灵感源泉,生动展现北疆地区浑浩苍茫、水草丰美的壮阔自然风貌与丰富人文景观,深情回望北疆历史,以舞蹈诗剧为表现形式,再现了岁月长河里的风云变幻与历史沧桑,描绘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辉煌画卷,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该剧在弘扬北疆文化的同时,彰显了蒙古马精神的英勇无畏与顽强拼搏,展现了北疆儿女历经风雨仍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与精神风貌。

  诠释时代风貌的壮丽

  舞蹈诗剧《敕勒川》结合现代舞与民族舞,将巍峨的阴山、蜿蜒的黄河等自然景观通过丰富多变的舞蹈语汇,抽象地刻画出来,把观众从剧场推向辽阔无边的草原和壮丽的山河之间,体味北疆特有的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幕:千古寻缘。将游牧民族迁徙时的气势恢弘、艰辛,通过演员富有张力的演绎表现出来。舞步时而急促有力,如马蹄踏破草原的节奏,在迁徙过程中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不屈的精神;舞步时而轻盈飘逸,似蒲公英起舞在草原上,表现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第二幕:史中大爱。硝烟四起,女主角在面临个人感情与家国情怀的天平上,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助力男主角在保卫家园的战斗道路上披荆斩棘。在演绎恋人离别一幕时,细腻地刻画出恋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与无奈,通过身体的贴近与分离、眼神的交流与回避,深情演绎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些舞蹈片段就像一首无言的诗,让人感受到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面对家国大义和个人情感冲突时的选择与成全,触及了每一位观众的灵魂深处。

  第三幕:力蕴北疆。面对残酷的战争和疾病的无情,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在第三幕中升华。观众透过演员所表达的舞蹈语汇,温柔的抚摸、深情的拥抱,以及眼睛里流露出的无尽关爱、担忧与焦灼,感受母亲用宽广的胸襟接纳包容孩子的一切失意的用心良苦,通过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绎,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淋漓尽致地跃然舞台之上。

  第四幕:川归黄河。演员们挥舞着黄色的丝带,演绎着奋进前行的壮志豪情,他们互相支持、披荆斩浪,勾勒出并肩作战的向上姿态,以及患难与共的坚定信仰。作为黄河象征性的道具,黄色的丝带引领观众穿越时空,置身辽阔的历史长河,亲眼目睹母亲河——黄河之浩瀚与美轮美奂,映射出北疆文明的起源、发展及繁荣,彰显出黄河精神永续传承的温暖与力量,感受黄河儿女迸发出的青春活力及无限风采。

  演绎北疆风情的活力

  舞蹈诗剧《敕勒川》运用交响乐这一独具魅力与深厚艺术张力的音乐瑰宝,通过悠扬舒畅、激昂澎湃、悲壮低吟、庄重典雅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展现了史诗性的壮阔、悲剧性的深沉、英雄性的豪迈、叙事性的细腻、描写性的生动、抒情性的温婉以及风俗性的淳朴,既有对爱情的深情咏叹,也有慷慨激昂、一往无前的壮志豪情。犹如一位老者,缓缓揭开北疆尘封的历史篇章,引领观众沉浸体验一场北疆历史的文化之旅。

  作曲家独创性地将古老的民歌以交响曲的形式重新演绎出来,并将其融入到舞蹈剧中,将音乐、舞蹈、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烘托出了一幅生动的敕勒川画面,使人在聆听中沉思、在沉思中体会。曲中融入长调,让听者仿佛穿梭于古老的时空隧道,深切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随着交响乐章的起伏,观众仿佛伴随时间的长河穿梭,被北疆丰富的历史文化、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感染,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

  展现文化交融的画卷

  在舞蹈诗剧《敕勒川》中,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通过服饰道具展现得淋漓尽致。北疆地区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都在服装、道具的精心设计中捕捉和展现出来。既有带着游牧生活印记的北疆传统服饰所特有的风情,又有弓箭、皮毛兽衣的粗犷之美;有锋韧的铠甲和刀枪,突出蒙古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气概,也有以白翎雀为设计灵感而传递出的灵动飘逸、美轮美奂。这些服饰和道具成为人们了解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中目睹北疆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近距离了解与感受北疆文化,激发人们对祖国北疆这片神奇土地的喜爱与无限向往。

  赞颂民族团结的力量

  舞蹈诗剧《敕勒川》聚焦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从人文、历史、自然的多重视角,将敕勒川草原辽阔、优美、多彩的民俗风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腻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场景,这种对民族团结的颂扬,与当前社会对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是一脉相承的。该剧以创新的舞蹈语言与音乐设计,巧妙地交织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出北疆大地的和谐共生。它不仅让观众沉醉于北疆的独特韵味,更引领观众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博精微。

  舞蹈诗剧《敕勒川》把内蒙古人民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意志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不断追求的梦想。舞蹈诗剧中,蒙古马精神在北疆儿女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挑战、并肩而上的共存与共生精神,展现出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有魅力,促使着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与认同。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