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中国书法与文化自信

  ◎马韶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系统地探究中国书法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对于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直观载体

  1、从中国书法的起源看。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形成,是对文字的再造和升华。在汉字产生之前,中国先民用实物记事,多用结绳。文字的产生是华夏文明的一缕曙光,由于文字的创造使得天地造化不能藏其秘遁其形,因而具有了惊天动地的力量。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结体和线条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艺术意味,具备了美的意识,因而可以看作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

  2、从中国书法诸体的历史变化看。契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坚实而辉煌的基石。先秦时代,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甲骨、金属、木、竹帛、石刻,杂存于六国,都属古文字时期,统称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车通轨、书同文”,小篆成为通行文字。隶书萌芽于先秦,成为今文字的开端。汉代在隶书之外,真书、章草、今草均已创制出现,开启诸体先河。东晋王羲之,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的优美典范。东晋以后,魏碑盛行。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顺流而下,都呈现出各美其美的辉煌景象。特别是唐宋楷书四大家使楷书登峰造极,至今难以超越。

  二、中国书法是中国人哲学思想和情感心理的具象表达

  马克思认为,美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和医学、建筑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体现了中国人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中国书法更是如此。

  从哲学思想看,书法是认识事物并与万象神交的工具。中国古人历来有悟道的传统喜好。道即方法、规律和认知。“道法自然”是先秦时代道家哲学的思想基点。历代书家都从书法实践中领悟了道家思想对书法的启迪和影响,深刻揭示了书法与自然世界的契合,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观点。书圣王羲之把书写提高到了“道”的高度:“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古人从写字的形、势、力和虚实、迅缓、动静、断连等等内在的况味,感受书法与客观世界的呼应。

  从主体意识看,书法是表达精神情感的工具。书法不只是笔墨技巧,而是主体精神的表现。比如张旭,喜酒、性情颠逸,因见孙大娘舞剑而顿悟草书秘诀,在其作品中倾注了畅酣淋漓不可遏制的激情,奇险万状、迅疾跳荡。杜甫说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侄子为国捐躯后,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不朽名篇。

  从主体特征看,书法是品鉴性情格调的工具。当代生物全息理论认为,每一个生物体的每一个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都包括了整体的全部信息。中国历来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字因人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习惯于从人品、伦理道德甚至政治立场上评价字迹和书法。现代笔迹学系统地解释了人的性格心理与写字的密切关系。性格拘谨的人,字多比较内敛;性情放纵的人,字多开张。中国的书法理论千年前就与笔迹学不谋而合。

  三、中国书法是一幅气象万千的壮美画卷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生动景象。

  从各种字体特点看,各美其美。甲骨文古朴天真,石鼓文凝重浑圆,小篆圆转流畅,隶书舒展灵动,草书结构简省、笔划连绵,行书轻松潇洒。楷书始于东汉,出之于隶,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从历代名作看,美不胜收。书法史上大家辈出,他们的代表作成为历代临摹研习的法帖。小篆代表作有李斯的《秦山石刻》《峄山刻石》等。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等。草书的代表性作品有张芝的《冠军帖》、王羲之的《十七帖》、张旭的《李青莲序》、怀素的《自叙帖》等。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楷书中,经典法帖更是数不胜数。

  从流派风格看,千姿百态。由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书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就像清代书法家在《评书帖》中归纳总结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后人又补充为“清书尚质”。

  四、中国书法是中式艺术的最高形态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为创作工具,是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旷神怡。”

  书法与各种艺术类别共同构造了中式艺术的族群形态。当代美学家金学智认为,书法与周际艺术具有多维度的联系。书法与文学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书法是文学词句的载体,诗文是书法表达的主要内容。书法与绘画历来被看作是同体相连的姐妹艺术,都强调书法是绘画的基础,如果书法水平不高,绘画的格调就不高。梁启超认为,书法具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容易表现个性,是最高的美术。“旋律是音乐的线条;线条,则是书法的旋律。”书法也是线条优美的舞蹈。

  书法艺术形成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学者蒋彝说:“我们认为书法本身居于所有各种艺术之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中国历代书论数不胜数。唐代张怀瓘《书断》将古今书家分为“神、妙、能”三品。清代书法美学理论达到了顶峰。清代学者杨景曾进一步将书法分为神韵、古雅、潇洒、雄肆、名贵、宽博、妩媚等二十四品。

  五、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

  从与其它国家文字特点和书写艺术比较看。比较而言,世界上只有汉字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其它文字基本是花体字的美术形式,没有汉字书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日本、韩国、朝鲜,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有书法。尽管这些国家如今大多已不再使用汉字作为通用文字,但毛笔和墨汁的书法艺术却仍然流行。

  从中国文字的艺术特质和传统特点看。汉字各种字体都有各不相同的审美趣味:甲骨文的锲刻意味,金文的铸造风骨,石鼓文的珊瑚枝柯,小篆的玉箸圆润,隶书的浑厚沉静,楷书的堂堂正气,行书的飘逸俊朗,草书的狂放奔肆,狂草的纵横不羁。其他国家的字体则变化较少,尚未成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

  汉字有独特的书写工具。书法最重要的工具是华夏独有的毛笔。由于毛笔是毫毛制作,具有弹性,舒张幅度范围很大,因而可以表现不同粗细的线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明代陈继儒《妮古录》载:“笔有四德,锐、齐、圆、健”。中国毛笔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书法本质上是追求线条之美。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书法。

  六、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精神财富

  书法是中国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文化符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就像西方人把音乐作为通识的基础教育一样,中国人的通识教育之一就是书法。《周礼》中所说的“六艺”是教给贵族儿童的六种技艺,其中的“书”就是识字和写字。中国历来重视写字,一手好的书法就是一个人的第二面孔。历代科举考试皆用楷书,最能检验考生读书做人的态度和规矩。

  无处不在的文化形态。书法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居住文化、景观文化、教育文化、政治文化、钱币文化以及礼仪习俗密切相关。中国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书法艺术。中国文化的发达,催生了众多的表现方式,如摩崖、刻石、匾额、楹联等等,都可以题写或制作书法。

  富有魅力的生活方式。古人说:“窗明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书法带给读书人莫大的精神享受。唐太宗独尊王羲之,百看不厌如醉如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古来长期研习书法的人延年益寿,当下中国,许多人把练习书法当做修身养性的良好方式。

  七、中国书法是弘扬时代精神的良好工具

  传播功能。书法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桥梁,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功能。历代善书者,多为国家社稷之栋梁。书法的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美育功能。书法美育的现代意义在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审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齐家功能。书法通过心灵的陶冶,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自古以来,书香氛围的家庭,都很少有戾气泣嚎和家暴互殴的现象。尤其是女子习字,追求内在的修养,家庭总是温馨和美。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