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国风光

无意插柳

  □李广华

  世上的事,总有其玄妙的一面。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注事物的主要方面,把重心放在你认为的重点上,投入全部的精力,可到头来往往收效甚微。而事物像硬币一样,有着两面,当你注重一面时,另一面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说青海省塔拉滩50万亩光伏发电场,为防止沙尘侵袭,在光伏板的周围种上了植被,没想到杂草疯长,甚至超过和遮挡了光伏板,影响到发电的主业。发电场找到附近牧民,将羊群引到发电场,吃掉杂草,帮助光伏板散热,既省却了人工除草的麻烦,又提供了生态草场,牧民再也不用为找牧草而发愁了。

  光伏发电与羊群,本不搭界的两件事,无意间被联系到一起,节外生枝般地冒出个“牧场”来,这是之前谁也没想到的。对光伏发电场来说,发电是主业,放羊为次之;而对牧民来说,恰好相反。

  由此想到我所从事的新闻行业,很多人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写写写上,绞尽脑汁,没黑没白地写,熬白了头发……有心栽的“花”未能开放,留下些许遗憾。

  我也曾苦心煎熬地“栽”过不少“花”,盼望开放,可越是充满期待,越是见不到效果。倒是放下了,不指望什么时,回过头来,“硬币”的另一面却常常带来不少的意外。

  大约是在1996年的时候,有人突然告诉我,说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从“试管山羊之父”到工程院院士》,被收入一本叫《大学汉语文》的教材了。听到消息,我感到特别突然,因为这样的事,从来没想过,自己一直在往新闻上使劲儿,即便是这篇作品也是一篇新闻稿,怎么和语文扯上关系了呢?

  我半信半疑地跑到大学路书店,找到这套教材。一看,是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编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材”,里面的说明中提到:出版社曾于1984年出版过这套教材,这次重新编写,在原有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组织单元外,还另辟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新闻单元。新闻单元共有4篇文章,我的排在第三位。

  新闻进了语文教科书,纳入语文行列,是新闻的回归,还是语文的包容?是社会的多元所致,还是新闻找到了自己的老祖宗?这些都值得那个时期的人们深入地思考。我捧着书,只有兴奋的份了,把思考完全留给他人了。

  看来我们所辛苦耕作的新闻,也会在意想不到的领域绽放一下,这如何不让人高兴呢?这种兴奋对一个年轻的新闻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鼓励。

  2001年的秋季,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郝文秀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更加振奋的消息:你的作品《种树“种到”联合国》被收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初中《语文》课本了,教育印刷厂正在印刷呢。

  说老实话,刚听到这消息时,我心里明显地感觉到“砰砰”地跳了两下,回过神来,不大敢相信这是真的。这样的事,自己从来没想过,不仅是没想,而且“没敢想过”,何况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呢?

  幸运的是,果有此事。

  又一篇人物通讯,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2001年3月第1版中。文章所在的第一单元,共收5篇文章,包括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种树“种到”联合国》一文排在第五位。

  拿到书时,我内心的喜悦自不必说。课文首页的标题下,有个“自读提示”框,里面写着:这篇通讯报道的是一位“小人物”,表现的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主题;像轻松活泼的交谈,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严肃的生活哲理。熟读本文,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悟出什么道理。下部有个注释,清晰地写着:选自1996年5月3日《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文章被收入教材,距最初的发表时间,已过去5年。很多人好奇,问文章是如何被收入的?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些,我一概不知。我也跟学生们一样同步看到课本的,只是和他们相比,感受不同罢了。

  在教科书第一单元的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个单元,要领悟这些课文丰富的思想内容,培养高尚品质和科学精神,同时结合这些文体的特点,提高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读报的习惯。

  走出新闻的丛林,闯入语文的花圃,《种树“种到”联合国》不断地被幸运之神所青睐,有了更多绽放的机会,又先后被收入以下书籍: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语文读本》八年级[上](2002年7月第1版,第119页)。在本书首页的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引导阅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感染的同时,还可以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迁移写作,借鉴阅读中体会到的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课后留有两道题,其中一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走上了联合国的讲坛,你认为她靠的是什么?

  2、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蒙古族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4](2002年9月第1版,第16页)。此书的说明中写道:蒙古族高级中学汉语教科书(试用本),是依据国家教委1992年修订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的,供全日制蒙古族高级中学使用。编写中,适当参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3、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新华社研究院《中国记者》杂志共同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2023年7月第1版,共两本)收录了此篇通讯,见橙色本第177页。我配合撰写的“背后故事”《把树“种到”孩子们心中》刊发在蓝色本第158页。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里的文章,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到2019年,70年间的3000多篇《语文》课文中,选择的38篇。

  书籍发行时,中国记者杂志专门制作了视频,发表于2023年8月22日的《中国记者》公众号上,里面有梁衡、郭梅尼、孙德宏等名家,出镜的共11人,地方媒体只我一人,实在是荣幸之至。

  在视频的开始,梁衡老师有段讲述,讲得特别好,他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业界的常识,也是记者的苦恼,但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课本,这是一个新高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记者》杂志合作的这本《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是新闻界的一个新地标。70多年来,这些课本里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是‘苦心修炼成正果’。陶,烧过一定的温度就是瓷。铁,百炼之后就成钢。新闻作品可以超越易碎,而成为耐用品,直至成为经典。”

  《种树“种到”联合国》被收入通用教材《语文》课本后,相应的教辅书籍蜂拥而至,仅我见到的不下二十种。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辅导学生理解写作手法。很多分析文章,站位较高,如有一篇分析文章写道:“是爷爷在她心中种下了一个绿色的梦,使她从小就喜欢绿色,当她坐在联合国的席位上,她的发言又证明了她的初衷未改。她把自己和大伙的努力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付出,把自己和大伙一起创造的成绩看作是瓜熟蒂落的结果,这是一种本色的素质,是任何人为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的成熟和素养。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因子在她的身上浓烈地折射出来了。这也是联合国官员在中国以外的国度和民族中难以找到、感受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也是联合国官员为之动心的原因之一。”见语文报社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7期,第17页。

  有趣的是,还有些文章分析得条条是道,非常明确地指出课文之所以有如此内容,作者是怎么想的,特别肯定,有的甚至列出四五种理由。别人读来也许深以为是,可我见到,确有种被“按着牛头喝水”的感觉。

  我的写作,范围不宽,数量有限。还有一篇文章也与语文有关。

  一次,在一家书店,我偶然抽出一本书看,发现里面清晰无误地“躺着”一篇《导游嘎丽娅》的文章。那是我发表在202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第7版上一篇1200字的小文,而被我抽出来的这本叫《5年中考 3年模拟——课外现代文阅读》(七年级,2022版)的书,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据说在业界很有影响。这是供高考学生做的阅读文章,还要求学生概括嘎丽娅所做的具体事件。

  偶然的发现,距出书也有两年时间了,可我却一无所知。这也引起我的注意,网上一搜,又发现有本68所教学教科所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小升初实战训练 语文——阅读写作篇》(2022年3月第1版),也收入了《导游嘎丽娅》这篇文章(第56页)。编者在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欣赏文中的句子。不过,这次不再是中学生,而是小学生。我也说不清,这篇小文到底适合哪个年龄段孩子了。

  从1996年至2022年,新闻作品被语文收入的26年间,一直奋斗在新闻战线的我,心思都花在新闻上,劲儿也使在新闻上,像一头始终跋涉和耕耘在新闻田野里的老黄牛,并未考虑语文的事,相关的语文编辑出版部门里也不认识谁,更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所在。新闻的花,却开在了语文的花圃里。这有点像稻田养鱼,插秧时,稻农关注的是日后稻谷的收成,根本没把顺手扔进的几条小鱼当回事,哪承想水肥田沃,到头来稻谷没打多少,鱼儿肥了,满田欢跳。

  其实,但凡干新闻的都知道,每写一篇稿件,首先是从新闻的角度去思考的,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哪有工夫考虑什么语文的中心思想、字词句义?对我们来说,硬币的正面是新闻,根本顾不上另一面,能被语文所选中,纯属偶然。

  新闻作品出现在教科书上,成了语文的一部分,是语文的涵盖面广,容纳了新闻,让新闻找到了更加规范的归属,装进了语文的箩筐。细想想也是,写作时虽然没有想到语文,可你得规范,新闻作品如果文不通,句不顺,背离了语文的基本要求,哪怕抓得再及时,写得再出彩,充其量也是个带有硬伤的作品。

  能被语文青睐的新闻作品,多少有点像苹果梨,在普通的苹果枝条上嫁接了鸭梨,所产的果实,既有苹果的酸甜,又有鸭梨的爽脆。而嫁接后生长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悄无声息的,只是在收获的时候,你可以放进苹果的箱子,也可以摆在鸭梨的盒子里。

  新闻为何能被语文所接受?我的理解是,这类作品必是遵循了文字之矩,符合语文的规范,有意无意间体现的是语文之美。

  从上小学第一天起,老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学好语文和数学,这是基础。过了语文的语音、文字、语法、修辞、主题提炼、谋篇布局等关,才算是迈入了语文的门槛,在此基础上,再作提高。具备了这项本领,再去写新闻,语文之美始终在新闻写作中发挥着作用,支撑着笔下的文字,写到一定的境界时,早已分不清哪段是新闻,哪段是语文的表征了,两者的渗透,结合密实,滋润了新闻,成就了语文。

  当有机会用语文的尺子衡量新闻时,新闻走进了语文的规范,虽是“无意插柳”,也一定能看见几棵疯长的柳树在遮阴。“无意”中,蕴含着“有意”,尊重语文,遵循语文之美,应是新闻人一生的修炼。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