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我之心声,只为你清波漾漾的容颜——听广播剧《我的乌梁素海》有感

  ◎高明霞

  与其说,乌梁素海是黄河发脾气丢弃的一片海子,不如说乌梁素海是黄河母亲赠予塞北荒漠的圣水湖,它阻挡着西边的风沙,滋养着乌拉山下的牧场和河套平原的良田,并担负起为母亲河蓄水泄洪的责任。乌梁素海不但是鱼鸟的天堂,而且养育了四方八面投奔它的人。这颗镶嵌在巴彦淖尔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一度遭受污染而黯然失色。从2001年到2023年,乌梁素海的治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从多方面解决难题,找到一条湖里、岸上、流域综合治理的通途。如今,乌梁素海重现文人墨客笔下“百鸟翱翔欢鸣,芦苇摇曳轻舞,湖水碧波荡漾”的美景,塞外明珠又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蒙古语版广播剧《我的乌梁素海》,真情讲述了乌梁素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多人视角反映了乌梁素海人与乌梁素海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家园情结。有感染力的语音、逼真的音效、动听的音乐有机融合,共同营造了具有画面感的戏剧情境。日常生活细节场景中充满生活气息,几个普通人之间的友情和矛盾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他们性格各异,不同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丰富了故事情节的内容。《我的乌梁素海》虽然只有3集,但展示的时间跨度大,空间开阔,它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内涵,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再一次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部广播剧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继《永远的眷恋》《风展红旗如画》《大漠·飞天》等优秀剧目后又一部佳作,是一部具有情感温度、生活厚度、思想高度的艺术作品,它在富有地域文化的情境中表达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我的乌梁素海》的第一叙述人张悦,她从幼年的所见所闻讲起,跨越30年,个人的每一阶段与乌梁素海的变化过程密切关联。张悦是讲述人,也是剧中人,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童年时代的张悦,正如她响亮的名字“悦悦”一样,生活中充满喜悦,她心目中“我的乌梁素海”,首先是孩子们的乐园,海阔天空,波光潋滟,花鸟鱼虫尽收眼底,美景、美食带给人们许多享受,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以乌梁素海为荣的自豪感,邻里间相互帮衬,亲如家人,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后来由于湖水被污染,人们的生存陷入了困境,人与这片海子的关系变得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了。长大了的悦悦,和周围人一样焦虑困顿,内心充满了忧伤感,她心目中“我的乌梁素海”变了,并从大人尽力改善乌梁素海的努力中领悟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道理。张悦上大学选择了环境科学专业,就是为了像老师和父辈一样为彻底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大学毕业后,成为业务骨干加入到科学治理乌梁素海的队伍中。“我的乌梁素海”对张悦而言比什么都重要,她心中升华出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从而把根深扎在这里,并希冀自己的儿子“芦芽”延续父辈和自己的夙愿。张悦娓娓道来的讲述,以及在剧中不同时期的自我呈现,作为《我的乌梁素海》的“导游”,吸引听众进入戏剧情境中,和剧中的众多人物一起感受乌梁素海人的喜怒哀乐和深沉的家园情怀。

  众声叙述所形成的“和声”效果,是广播剧塑造听觉形象、产生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我的乌梁素海》的剧中人物近10个,主要的有张福全、王玉东、李畅、杨大力。张悦的父亲张福全,是乌梁素海人的典型形象。他勤劳、宽厚,是大家的主心骨。他为了保护海子生态,自觉承担了巡防护鸟工作,被大家称为“鸟长”,和乌梁素海的“天使”疣鼻天鹅有着天然的亲情关系。对于张福全而言,乌梁素海就是家,祖父辈从河北流落这里,是这片海让他家人安身立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深厚的感恩之情是他自觉自发环保行为的原动力。张福全平实朴素的表达,一种深沉力量荡激听众心灵。王玉东和杨大力,与张福全是发小,他们原本不分彼此却因认识不同产生矛盾。王玉东出于他的专业知识,最早意识到乌梁素海污染讯息,竭尽全力说服人们注意防范、减少捕捞。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致力于生态建设工作,于他而言,乌梁素海是一份牵挂,治理乌梁素海是职责与担当,情义和责任不可分割。如果用生态美学理论解读,王玉东是生态危机的“预警者”,同时是生态治理主要的“承担者”。这个人物在剧中话语不很多,但每当关键时刻,他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发挥了引发听众的认知和思考的作用。

  与王玉东不断发生摩擦的杨大力,对乌梁素海的感情很深,但他的情感停留在对海子本能的依赖和索取上,情感与理性的断裂导致他许多错误行为。通过大家的帮助和影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杨大力幡然醒悟,成为治理乌梁素海的积极分子。杨大力发出的声音,作为“噪音”出现,与主旋律的“乐音”共同构成丰富的声音景观,刺激人们深思和反思。这一人物的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化了作品的“和谐”主题。其他人物,如李畅、巴图、潮克等人,虽然是外来者,但都不是局外人,他们之于乌梁素海是不可或缺的建设者、科学生态治理的先行者。李畅和巴图作为学者,将30年的精力奉献给乌梁素海,为巴彦淖尔生态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极大贡献。两位学者的学生潮克,研究生毕业后扎根巴彦淖尔,同张悦组建了家庭,接力前辈,和同人一道共同践行“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使命。这些剧中人,先后陆续出场,作为《我的乌梁素海》情思主题呈现的重要形象,与张悦、张福全、王玉东等人共同构成了乌梁素海的主人翁群体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乌梁素海”是“我们的乌梁素海”,是所有热爱家乡和建设美丽家园人的精神世界,大家共同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达观境界。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的生活生产活动首先依赖大自然,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自然万物是人类体现自己能力、智慧、价值的首要客体对象。多彩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形态、循环往复的日月星辰启发了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识。人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而劳动和创造时,人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审美关系,正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所言:美在和谐。随着人类创造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主观意志违背自然规律,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时,必然产生生态危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主客体之间美好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广播剧《我的乌梁素海》,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借助艺术的感染力揭示了人类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密切相连的生态伦理观。由此而言,《我的乌梁素海》创作团队的追求没有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作品达到了思想精深的高度。

  《我的乌梁素海》的叙事采取闪回、倒叙、插叙等艺术手段,由张悦的讲述,重现乌梁素海人治理污染的风雨路程。3集广播剧的时间大约90分钟,将30年的故事进行了高度艺术概括和提炼,围绕主题思想,基于张悦热爱家乡、关切家乡的情思线索,串联起多个人物和事件,对乌梁素海的时空进行了创造性的分解和重组。这种灵活跳跃的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悬念感,紧紧牵动听众的听觉注意力,继而激发听众的兴趣和联想,借助演员富有情感力的演播,加之音乐的烘托和音效的渲染,产生出令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视觉艺术效果。《我的乌梁素海》的编剧构思巧妙,演员演绎人物十分用心动情,后期制作也颇为精心,运用多样化的声音艺术手段,几个方面的高度融合,创作了一部画面感非常突出的听觉电影,乌梁素海的景色,那里人的形象气质,他们举手投足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在我看来,广播剧《我的乌梁素海》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意义,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肯定。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