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抡冰花:流光溢彩星如雨

  流光溢彩的抡冰花表演。 杨子建 摄

  抡冰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预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日子红火的民俗仪式。其技艺基础材料全部由手工制作,就地取材的锅铁、榆木木炭、花筒以及表演所用的花架等,无一不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与智慧。表演时,身体强壮的农民慢慢转动花架,使花筒内燃烧的木炭随着速度的加快甩出铁花,整个过程流光溢彩,极为壮观。2020年9月,抡冰花被列入第六批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抡冰花是冬日活动的重头戏

  2月15日,多伦县滦源镇第三届冰花节在万众瞩目中盛大开幕。随着夜幕降临,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抡冰花表演正式拉开序幕。

  抡冰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宝库与同伴走上场地,熟练地点燃花筒,花筒内的木炭迅速燃烧起来,温度逐渐升高,花筒中的锅铁也在高温的炙烤下渐渐变得通红,直至开始熔化,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金宝库精准地把握着花架加速的时机,他一声令下,花筒转速陡然加快。随着花筒的转速提升,点点火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的沉寂,宛如一颗颗“流星”,又似一群欢腾的精灵,在黑暗中轻盈舞动,向四面八方飞散开来。

  仅仅几分钟后,大量熔化的锅铁便透过花筒的网格,向着四周疯狂甩溅出铁花,无数铁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耀眼夺目的光环。刹那间,人群沸腾了,冰花飞溅的半径越来越大,整个场地被照得亮如白昼,金花四射、流光溢彩,此时,一座美轮美奂、五光十色的光环塔拔地而起,那壮观的景象震撼了所有在场的观众。这是继大年初一的抡冰花表演后,群众再次欣赏到精彩绝伦的“冰上烟花”。

  抡冰花原是多伦县滦源镇温塘河村冬季传统的社火活动,寓意驱邪避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成为节日期间重要的民俗表演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民间匠人的技艺,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温塘河村村民金宝库在2024年12月被确定为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抡冰花从明清时期就在当地流传,现在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从我的太爷爷、爷爷到我的父亲,再到我这辈一直在传承这项技艺。过去没有烟花爆竹,腊月、正月在结冰的河面上表演上几次抡冰花,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宝库介绍说。

  古老的抡冰花焕发新光彩

  以前春节的时候,村民到冰冻的河上抡冰花。后来,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放烟花,抡冰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多伦县的抡冰花是在金宝库和同伴贺忠伟的努力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十几年前,金宝库和贺忠伟等人经常听父辈讲起流光溢彩的抡冰花表演,十分向往,萌发了传承这项技艺的想法。根据老一辈的描述,他们画出了抡冰花所需要的设备,并开始手工制作。

  “我们用废铁棍焊了一个可以旋转的支架,但是不知道怎么把烧红的铁块挂上去。”贺忠伟琢磨了好久,直到有一天,家里养的牛给了他灵感,“为了防止牛吃草,会给牛嘴套一个铁网,我们叫它牛箍嘴,用来装铁块正合适。”贺忠伟从牛棚中捡了几个牛箍嘴装在支架上,又在牛箍嘴里放上燃烧的木炭和铁块,转动支架,旋转中的铁块借风急速燃烧,铁花四溅,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抡冰花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看着跃动的铁花,金宝库、贺忠伟等人激动不已。之后,他们继续对抡冰花设备进行改良。试了许多种铁块后,金宝库发现旧铁锅的老铁搭配榆木木炭,喷溅出来的铁花最好看。

  2013年冬天,多伦县举办冰雪文化节,抡冰花闪亮登场,引起轰动。此后,多伦县每年举办冰雪文化节和冰上龙舟赛时,都少不了用抡冰花助兴。

  2019年,冰上龙舟国际邀请赛在多伦县举行,抡冰花作为比赛开幕式的演出项目赢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多伦县还将抡冰花和音乐、歌舞相结合,编排出冬季户外实景剧《记忆·诺尔冰花》,每天晚上在多伦县龙泽湖公园上演。在冰上舞台特效的衬托下,抡冰花表演更加璀璨夺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绚烂无比的抡冰花表演背后,是金宝库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金宝库自幼便跟着父辈学习抡冰花工具制作和表演技巧。他深知,抡冰花看似用材简单,实则工艺要求极高。表演场地最好是干净的冰面,所用的碎铁必须是多年使用的铸铁锅砸成的碎块,花筒的网眼大小更是有着严格的标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丝毫差错,表演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根本抡不出花来。

  如今,金宝库并未满足于现状,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对抡冰花技巧和设备的改进研究中。他的目标是做出令人惊叹的“多层花”效果,让表演更加震撼人心。此外,他还在不断尝试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质,只为能抡出五颜六色的“冰花”,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相信在金宝库的努力下,抡冰花这项古老的技艺,不仅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还将作为北疆冰雪文化的独特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前来领略其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民俗记忆在岁月长河中接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张晓红)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