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一刀一剪 指尖生花

 

  兴安盟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开创了剪纸艺术的先河,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艺术。每逢传统节假日,当地群众就会用有美好寓意的剪纸作品装扮门窗和墙面,剪纸同样也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12月,年过半百的海金宝成为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氏剪纸技艺传承人。他用一张宣纸、一把剪刀、一支刻刀、一双巧手匠守初心,用剪纸“诉说”指尖文化,让剪纸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3月4日,记者来到乌兰浩特市五一街非遗展示体验中心。走进海金宝的工作室,记者深深感受到了时光的“厚度”,这位非遗传承人40多年的剪纸岁月早已凝缩成为一摞摞层层叠叠的剪纸作品。深耕不辍的研习与创作,使海金宝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剪出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图案,也剪出了百姓心中的盛世中华。

  自小就善于绘画的海金宝7岁开始帮着奶奶画剪纸的图案,他画的小鸡简笔画,让奶奶剪得活灵活现,仿佛从纸上跳起来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海金宝从此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在奶奶身边学习,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能精进剪纸技艺,海金宝走南闯北,走到哪儿就学到哪儿,手里的剪刀再未停过。渐渐地,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发现南北方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剪纸技法有很大的区别,传承海氏剪纸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数十年的热爱与坚持,让海金宝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多次参加区内外的剪纸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他的剪纸作品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展出,《中国龙》《奔牛》更是入展全国第五届剪纸书籍。满满的荣誉,是对海金宝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坚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褒奖。

  “剪纸不是简单地拿起剪刀剪几下,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我喜欢研究中国的古典名著,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当下的独特创意与见解融合在一起,让北疆文化在纸上熠熠生辉。”海金宝说道。

  在海金宝看来,要想将剪纸长久地传承下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剪纸,近年来,海金宝积极将剪纸艺术带入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担任剪纸艺术的指导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热爱剪纸、传承剪纸。

  “这些年来,我带了很多学生。有的徒弟取得了传承人的资格,还有的贫困群众因为剪纸多了一门赚钱的手艺。”海金宝欣慰地说。

  作为海氏剪纸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海金宝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一张红纸,剪出万千世界。海氏剪纸形象生动写实,技法灵活多变,融入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元素,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时间长河的沉淀后愈发璀璨夺目。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毕力格 伊秀秀 包宝音德力格尔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