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金丝游走舞大千 釉色为彩耀古今

  掐丝珐琅国潮金属书签。 

  掐丝珐琅画《龙凤吉祥》。

  掐丝珐琅画《蒙古马》。

  掐丝珐琅画《招财象》。

  掐丝珐琅国潮金属书签。

  掐丝珐琅画《八方来财》。

  掐丝珐琅画《佛手执如意》。

  掐丝珐琅画《连年有余》。

  掐丝珐琅画《十二生肖》。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间临街的工作室里,一幅幅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掐丝珐琅画入目惊艳,熠熠生辉。

  只见青城掐丝珐琅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霞伏案桌前,左手捋着金色铝丝,右手流畅地切换着剪刀和镊子,一弯一绕、一点一掐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非遗之美流动指尖,跃然眼前。

  中外结合  一眼惊艳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这项技艺自元代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掐丝珐琅画是在我国本土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和制作工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将珐琅技艺移植到画板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保留传统景泰蓝工艺中掐丝、点蓝等工艺的基础上,汲取了国画中的工笔手法、油画中的色彩渐变技巧等多种绘画艺术形式,采用纯手工掐丝工艺、使用天然釉料点蓝上色,经十几道纯手工工序打造而成。

  掐丝珐琅画兴盛在元末明初,在明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并走向成熟;清乾隆时期,达到巅峰。

  2006年,掐丝珐琅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崔霞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系,在成为青城掐丝珐琅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前,她是剪纸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剪纸艺术上的成功促使崔霞不断拓展更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2016年年末,她在北京参加非遗技艺培训时,看到了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小群现场表演的掐丝珐琅技艺,当时她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看到黄老师现场点釉时,那手法的流利度,釉色的匀称度,让我不禁感叹大师那炉火纯青的技艺,也惊叹掐丝珐琅那耀眼夺目的神奇魅力。”崔霞说,“掐丝珐琅器物浑厚持重,雍容华贵,在古代一直为皇室专属,黄老师的现场演示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高端艳丽,当时就认定,这正是我要寻找的另外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精进学习  融合创新

  在北京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里,崔霞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掐丝珐琅技艺上,从北京回来后,她又专程去外地进行了学习。

  “2017年整整半年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反复练习掐丝和上釉,丝掐得不圆润,揭起来重掐;釉料没上平整,铲掉重上,就这样不停地练习,直至熟能生巧。”崔霞回忆那段日子,“那时候我正怀着二胎,奔波在家和工作室之间,肚子大的都顶在了方向盘上,直到快生产时才停下来休息。”

  在学习传承的过程中,崔霞巧妙地把国画运用到掐丝珐琅画中,使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完美结合,同时,她还整理出一套青城掐丝珐琅画的创作工序。

  崔霞说,制作掐丝珐琅画首先是绘图,根据创作需求在纸上设计出图样,然后运用国画白描手法把图样绘制到掐丝部件上;然后是掐丝,用短头剪刀、胶水、镊子等工具,把金、铜、铝等金属细丝按照图样的屈曲转折掐出纹样,粘在部件上;之后,是点蓝上釉,对照设计图样,将各色珐琅粉末釉料一层一层地填进金属纹样内;最后,是上胶固釉,依次使用调沙胶、固沙胶等不同的胶水固釉,等6到12个小时后,画面摸上去是沙粒感,看上去却是“光滑似琥珀”的玻璃镜面效果。

  这样,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就创作成功了。

  “所有的工序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掐丝的时候,金属丝之间的衔接处一定要严丝合缝,若接口衔接不严密,容易漏釉料;点蓝上釉决定着画作的最终效果,色泽不光从正面看要均匀,从其他各个角度看也要均匀才算成功,另外,上釉的深浅比例决定着图样的动静层次,这些工序要求艺人有极高的专注力和手部稳定性,决定着艺人的功夫深浅程度。”崔霞说。

  特色鲜明  前景广阔

  掐丝珐琅画题材不限,入目皆成景,有着画笔无法呈现的独特立体艺术效果,既有着工笔画的精巧细致、油画的实景质感,还有着水彩画的空灵透明,同时还可以保持釉料的天然灵性,加之它硬度高、耐高温、不怕水、不怕潮,色彩绚丽不褪色,天然环保,可长久保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多年来,崔霞创作了《八骏图》《龙凤呈祥》《千里江山图》等多幅代表作,尤其是她创作的《十二生肖》更是融合了内蒙古特色,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生肖在崔霞的创作下,每个都胖乎乎的,金属丝和釉料的质感尤其彰显了它们的生动可爱,看着让人忍俊不禁,也让见到它们的人加深了对内蒙古的印象,河北省涿州市的一位客户见到此画后爱不释手,当即买下。

  在传承传统文化这条道路上,崔霞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早在多年前进行剪纸创作时,她就培养出了10多位徒弟,这些徒弟中,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下岗女性,有的是残疾人,崔霞在学习了掐丝珐琅技艺后,又教会了徒弟们。

  多年来,崔霞经过努力,现在已经搭建起一个集创新研发、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精品展销、连锁销售及电子商务等系列服务于一体,兼具非遗文化传承与非遗产业运营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帮扶带动了一大批人学习掐丝珐琅技艺,解决了就业问题。

  “现在,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设计上,想让更多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掐丝珐琅画走得更远,成为宣传内蒙古的一张名片。”崔霞说。(文/图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瑞锋)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