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兽皮服饰历久远 巧手技艺永传承

缝制狍皮需要娴熟的技巧。

独特的鄂伦春族纹饰。

展示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

满古梅(左一)展示狍角帽的工艺特点。

  《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表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

  鄂伦春自治旗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融合发展源远流长。鄂伦春族与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传统服饰更是承载着森林生活留下的独特记忆。

  手工技艺  文化标志

  2025年3月,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满古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鄂伦春族独特的服饰艺术由此再次引发关注。

  今年69岁的满古梅告诉记者,1956年7月,她出生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一户猎民家庭,自幼便随母亲学习狍皮制衣、制靴和桦树皮制作等手工技艺。

  满古梅说,自己是家族第五代传人,做了几十年民族传统服饰的她,熟练掌握选料、熟皮、裁剪、缝制、染色、防虫、防潮、防腐8大制作工艺,能够制作鄂伦春族狍皮服装、狍角帽、考浩捞(手套)等狍皮制品。

  在满古梅看来,独特的手工技艺就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一件件细致美观、制作精良的狍皮、桦树皮艺制品都像是在诉说着鄂伦春族古老的故事,展示着民族独特的风格。

  “做皮活儿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致,狍皮哪个部位做什么材料,材质好的料要放在什么地方,需要细心琢磨才能不浪费用料;狍筋要搓得像线那样细,用狍筋缝的制品不腐烂还结实。做一件长皮袍子没有半个月是做不成的。”满古梅说。

  民族文化  自然之美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很多人是通过这首《鄂伦春小唱》了解鄂伦春人的生活的。

  鄂伦春最早出现于历史记载是在元朝。《元朝秘史》和《黑龙江志稿》中都有“林木中百姓”的记载。“林木中百姓”泛指居住在森林中的民族,其中就包括鄂伦春人。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鄂伦春人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交融一体的民族文化。

  作为森林民族的一员,在狩猎时代,茫茫林海供给鄂伦春人食物和衣物。鄂伦春族传统服装以皮制为主,常用狍皮、鹿皮、犴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其兽皮制作技艺长期伴随着鄂伦春族的发展历史。

  因为狍子相对容易获取,狍皮便成为鄂伦春人重要的“衣料”。狍子毛在夏天比较短,约为三厘米长,而冬天为了御寒则会长到七八厘米长,并且更为柔软和浓密。鄂伦春妇女会视穿着需要,选择不同季节的狍皮,获得不同的保暖效果。

  狍皮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精细活儿。“熟”皮子是制衣的第一道工序。满古梅说,她是在20多岁时才开始学习“熟”皮子工艺的。

  “熟”皮子可以说是整个手工制作过程中最繁重的劳动。鄂伦春人用一个像镰刀头的工具,清除狍皮上的肉质和残渣,再拿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

  之后,脚蹬住皮子,再用刮刀把皮子上的脏东西反复刮干净,然后,三四个人转圈抻皮子让它平整,皮子抻不好就会鼓包影响成品质量,等皮子“熟”好后变白了再上色。

  缝制皮袍也是个考验手艺的工序。鄂伦春人会根据每块皮子不同的弹性,使用不同力度缝制,双手配合,一边缝一边留意两块皮子是否完整地拼接上,不能让皮子之间留有缝隙,否则拼接之处容易被刮开。

  鄂伦春族兽皮服饰既防风御寒,又美观实用,是鄂伦春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服饰文化。鄂伦春族的男皮袍有长、短两种,襟边、袖口镶有黑色薄皮云纹边。为了便于骑马,长皮袍前后左右开衩,短皮袍则在狩猎时穿。

  女皮袍的样式与男皮袍类似,但前后不开衩,襟边、袖口、双肩等处绣有纹饰。老年人穿的皮袍,则只镶边不绣花,着色较淡。

  在色彩上,狍皮服饰大多保持狍子皮的本色,这种简约自然的色彩选择,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对原始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敬畏。

  顺应时代  积极保护

  目前,随着狍子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三有”保护动物,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中使用的原材料,已逐渐由狍皮、鹿皮更换为牛皮、羊皮以及欧缔兰等常用皮革材料。

  因为没有本民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成为无字的史书,反映出鄂伦春人的智慧和审美。

  2008年,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满古梅被认定为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满古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自己所掌握的民族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鄂伦春民族文化。

  多年来,满古梅细心教授了一大批徒弟,在她长期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均已出徒,在该技艺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弘扬、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多年来,她积极参加各类文旅对外交流活动,曾赴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济南市、重庆市等地参加展览展示,并远赴欧洲、非洲等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鄂伦春族,这个曾生活在山林间的古老民族,其服饰文化同样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随着鄂伦春人放下猎枪,下山定居,步入多种经营发展之路,狩猎时代的兽皮装也逐渐成为如今的时尚服饰。

  鄂伦春族服饰的变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大兴安岭亘古不变的山岭、河流,赋予了鄂伦春人无穷的力量与智慧,淳朴善良、崇尚自然的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将渐行渐远的狩猎文化完整地传承并保留至今……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查娜)(图片由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