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广玲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劳模精神犹如璀璨星辰,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晶,恒久地照亮着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夏一璞所著的《劳模精神》,凭借其深厚的理论积淀与鲜活的实践洞察,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精神的内在逻辑、核心意蕴与时代价值。该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广度的佳作,更是新时代的精神灯塔,为探究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开启了重要窗口。
夏一璞在书中开篇即明确指出,劳模精神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沃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她从“理论之基”“文化之脉”“实践之路”三大维度,细致梳理了劳模精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为劳模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而劳模精神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与升华,劳动者以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与集体的宏伟事业之中。
书中巧妙地将劳模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联结,如“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等思想在劳模身上得以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道家“功成弗居”的淡泊名利,均在劳模群体中焕发新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夏一璞以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劳模运动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劳模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进程的紧密相伴与相互激荡。从王进喜“铁人精神”的豪迈宣言,到张桂梅扎根深山办教育的执着坚守,劳模精神始终是破解时代课题、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大力量。
夏一璞将劳模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炼为劳动态度、意志品质与道德境界三大维度。这一分析框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紧贴现实需求,立体呈现了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书中指出,爱岗敬业是劳模精神的基石,争创一流则是其永恒追求。以“铁人”王进喜、“地质之光”李四光等人为例,劳模的卓越成就不仅源自精湛技艺,更源于对职业的敬畏与超越。这种精神在当下“工匠精神”的弘扬中依然熠熠生辉,尤其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精益求精的追求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夏一璞通过剖析劳模群体的生动实践,揭示了艰苦奋斗与创新精神的辩证统一。她强调,劳模的“苦干”绝非盲目重复,而是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的因地制宜、创新施策,正是将创新理念融入基层实践的典范。这种品质在书中被赋予了“发展引擎”的高度评价,彰显了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的精神需求。作者进一步升华这一维度,指出劳模精神超越了功利主义的局限,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和谐统一。张桂梅倾其所有点亮山区女孩的教育梦想,黄文秀舍弃安逸投身扶贫事业,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奉献”作为道德境界的至高无上。
《劳模精神》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夏一璞巧妙融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将劳模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框架中审视,既追溯其理论渊源,又剖析其现实功能。书中对“精神谱系”的系统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与宝贵参考。在现实意义上,该书积极回应了新时代的精神呼唤。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劳模精神所倡导的奉献精神与奋斗精神,如同一股清流,为抵御价值虚无主义提供了坚实支撑。书中对青年群体的特别关注,通过劳模教育塑造正确劳动观,更彰显了其深厚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感。
夏一璞的《劳模精神》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者群体的壮丽史诗。它深刻启示我们: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而伟大精神亦将在伟大事业的推进中不断得到滋养与升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劳模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高扬劳模精神,方能砥砺奋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