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多维发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

  核心提示

  ●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毫不动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

  ●加强北疆文化建设,不仅要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多维发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让北疆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杜娜

  北疆文化植根于内蒙古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沃土,是新时代内蒙古重点培育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目前内蒙古所有的文化类型,体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  强化政治统领

  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北疆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方面,要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毫不动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作为根本任务,使北疆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推进北疆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系统掌握其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文化实践。要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和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北疆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资源整合  激活文化动能

  构建整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传统保存向创新传承的跨越式发展。以“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板块为基底,将千年历史印记、绿色生态智慧和红色精神血脉有机串联,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展示网络。优先在几大重要城市群试点进行跨区域文旅线路设计,破解“同质化开发、低效化竞争”问题。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古遗址、生态保护区等分散资源的数字化归集,搭建“北疆文化基因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确权与创意共享,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二次开发。对濒危文化符号实施抢救性记录,对高潜力资源开辟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将零散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真正释放聚合效应。

  建立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统筹推进文化廊带一体化建设。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完善蒙晋陕甘宁五省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线路开发、品牌共建共享等领域的深度协作,形成跨区域协同治理新范式。要突出重点项目牵引,串联文化节点,构建“点线面”联动的文化空间格局,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价值提升。此外,要构建跨地区文化协作网络,促进文物保护单位、专业人才和市场资源的有效流动,通过统筹发展规划、联动实施项目和推动资源互通,形成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实施再到要素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持续为北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创新传播体系  扩大辐射效应

  构建全域传播网络,增强文化渗透力。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加强北疆文化建设,不仅要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北疆文化的传播需突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多维共振的立体化传播生态。具体而言,北疆文化的传播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北疆文化遗产进行全要素采集、多维度建模和系统性归档,构建涵盖文字、图像、三维模型等多源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完成实物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与保存。二是从碎片修复转向整体还原。通过数字技术的精准测绘与智能修复,让北疆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在数字空间中实现文化形态的完整再现与价值重生。三是从单向展示转向互动传播,构建北疆文化沉浸式数字场景,让受众深度参与文化体验,最终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技术与人文交融的现代传播体系。

  推动文化传播方式数字化转型,重塑传播新格局。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需要经济腾飞的硬实力,也离不开文化繁荣的软实力。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北疆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全面革新文化创作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形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北疆文化业态。通过创新互动体验方式,结合智能技术手段,打造既保留北疆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数字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二是打造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传播的应用场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创新数字化文化传播场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北疆文化体验,让人们在互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进情感共鸣。三是将数字思维融入北疆文化传播实践。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把握数字传播规律,创新文化叙事体系,同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体平台与数字平台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构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传承发展体系,切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和传播优势。

  健全保障体系  筑牢发展根基

  夯实制度根基,激活发展潜能。北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坚实的制度支撑体系,通过立法、治理机制、监督问责等刚性约束,解决文化建设中“谁来管”“如何管”的核心问题。一是要通过立法先行与机制创新双向驱动,厘清保护与开发边界。例如,率先在文化遗产密集区出台保护条例,建立文化资源开发负面清单制度,对岩画遗址、游牧线路等实施分级保护。针对跨区域协作难点,建立省级协调办公室与盟市执行专班联动的管理架构,破解属地化管理与整体性开发的矛盾。设立北疆文化发展基金,探索文化资源资产证券化路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参与智慧博物馆、非遗体验中心建设。二是要将文化品牌影响力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通过量化评估文化传承度、创新力及社会影响力等关键指标,将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权重。对违规行为启动终身追责机制,形成“监测预警—绩效激励—刚性问责”的治理闭环。

  聚焦动能培育,厚植创新沃土。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聚焦动能培育,从主体协同、技术应用、数据供给等维度突破“靠什么发展”“如何持续发展”等实践瓶颈。在人才培养层面,要依托自治区高校的学科积淀,组建文化传承研究机构,打造集田野考察、数字应用、产业转化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孵化体系。此外,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联合文化单位、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例如,聚焦游牧文化可视化呈现、多语种智能翻译等关键技术,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通过激活人才创造力、释放数据生产力、汇聚技术驱动力,构建文化要素高效流转的生态系统,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产业土壤中萌发新芽,更有效地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北疆儿女的共同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多维发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让北疆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精神根基、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党校讲师)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