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疆文博

北疆文化·文物说丨盘龙绕柱啸长空

  龙是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神异动物,腾云驾雾,兴云降雨,以尊贵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呼和浩特博物院珍藏着一组辽代砖雕盘龙柱,属于国家一级文物,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该塔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西南,建于辽代中晚期,因表面涂有一层白垩土,故称白塔,千年来巍然屹立于阴山脚下,是呼和浩特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立柱装饰元素,造型的最大特点就是龙身环绕着柱子,龙头高昂,双目炯炯;龙身蜿蜒曲折,每一片鳞片都蕴含着力量;龙尾卷曲,呈现出盘旋上升的动态感。这种独特的造型让盘龙柱充满了生命力和威严感,常出现在宫殿、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中。

  1986年7月3日,万部华严经塔在修缮的过程中,在塔基北侧一处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发现一处基坑,坑中埋藏着5段雕刻着盘龙纹的青砖和一些其他的建筑构件。这5段砖雕恰巧组成一根盘龙柱,通高241厘米,通宽42厘米,与现在塔体一、二层的转角盘龙柱造型相同,高度略有不同,据此推测应是烧制的略有瑕疵的砖雕盘龙柱,或者是修缮时更换下的构件,因集中堆放才保存下来。

  万部华严经塔一、二层转角柱共有16根砖雕盘龙柱,塔体外侧第一层砖雕盘龙柱通高267厘米,第二层砖雕盘龙柱高225厘米。上下两条龙紧紧盘绕柱身,上方龙首仰望苍穹,龙腿粗壮有力、肌肉发达,锋利的龙爪紧压柱身,仿佛欲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下方的龙形态与上方相似,但是不如上方的生动。出土砖雕盘龙柱与现有盘龙柱相比较,造型风格相同,高度不同,做工也不如现有的盘龙柱细腻。

  有关专家将万部华严经塔盘龙柱上的盘龙图案与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盘龙柱相比,发现前者盘龙躯体健壮,鳞甲层叠,富有力量感,后者盘龙身躯纤细、灵活,躯体盘曲流畅,富有灵动感。由此可见,辽代的盘龙柱风格不同于中原,既有粗犷、张扬、气势雄浑、力量感极强的艺术风格,也有中原盘龙柱内敛、盘曲蜿蜒、变化无限的神韵,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关于盘龙柱的最早记载见于《营造法式》,这是宋代李诫在江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书中有两处关于盘龙柱的信息:一处在“卷三·石作制度·重台钩阑·望柱”条目下,尽管并无明文提及,但在后文与之对应的“卷二十九·石作制度图样”望柱形制图样中,清晰地画出了“剔地起突,缠柱云龙”的形象,这就是最早描写盘龙柱的文献。

  呼和浩特博物院工作人员刘利平介绍,“雕龙缠柱”的形制至少在李诫编著《营造法式》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熟,并且也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传统装饰。万部华严经塔建于宋辽时期,砖雕盘龙柱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细看砖雕盘龙柱,由2条龙组合,龙身蜿蜒曲折,以灵动的线条勾勒出龙的身体,肌肉线条饱满,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龙身的鳞片层层叠叠,排列紧密且整齐,层次感十足,每一片鳞片边缘清晰,立体感很强;龙的鬃毛用阴刻线条表示,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毛发的走向与龙的姿态相契合,有的随风飘动,有的则顺着龙身的曲线自然垂下,增加了龙的动感和飘逸感;锋利的五爪紧抓柱身,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龙尾上翘,与弯曲的身姿呼应。

  呼和浩特博物院工作人员张静说:“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兽,代表着权力和吉祥。不同历史时期盘龙柱的造型和雕刻风格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他们很早就形成了对龙的崇拜。辽代龙纹的艺术风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描绘的龙既有北方游牧部落的粗犷和力量感,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细腻和优雅,这种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使辽代龙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砖雕盘龙柱便是典型的‘雕龙缠柱’代表。盘龙柱展示了工匠精致的雕刻技法和娴熟的烧造技术,同时也体现出北方游牧部落的审美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高度融合,对后世北方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盘龙柱以其独特的姿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演绎的生动体现。辽代砖雕盘龙柱让我们认识到当时工匠对工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仅是辽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刘利平)

  【自白】

  活灵活现“硬花活”

  我是来自1000多年前的砖雕盘龙柱。详细介绍自己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砖雕”这项古代艺术。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在青砖上雕刻图案,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我是被用来支撑万部华严经塔一、二层楼转角处的盘龙柱之一。因为柱子需要2米多高,所以我被分为5块砖雕烧制后组成。2块青砖各雕1只龙头,2条龙粗壮的左肢和尖利的五爪各雕在1块青砖上,还有1块青砖雕刻着龙尾巴。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又严格。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全部完成需要30多个环节。

  那些日子可把工匠们忙坏了,他们从出窑的青砖里仔细挑选出满意的青砖,先蘸水磨平,然后在画纸上画稿,画好后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再把画纸平铺在砖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工匠们称这道工序为“落稿”。

  落稿后,工匠便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确定景物具体部位,规划出前、中、远3层景致,这道工序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只有“大师”级的工匠才能完成。

  工匠在“作业本”上施展着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平雕等技法,我们在一片“叮叮当当”“窸窸窣窣”声中诞生了。

  当5块砖雕叠放拼接成柱形时,只见柱上2条龙一上一下缠绕着柱身。上面的龙龙头高扬,头上有“丫”形角,龙眼圆睁,目光犀利,龙嘴大张,露出利齿,龙发后飘,威风凛凛,龙鳞遍布,层次分明,肢体粗壮,肌腱感强,龙尾上翘,欲即腾空。

  下面的龙相比上面的龙,姿态沉稳,龙嘴微合,眼神温和,似沉思,又像守护。龙身的肌肉线条虽然清晰可见,但动作幅度较小,给人一种内敛的力量感,盘绕的方式也显得舒缓,像是在柱上栖息。龙爪虽然也抓着柱身,但力度比上面的龙弱,龙尾轻轻卷曲。

  2条龙的鬃毛用阴刻线条表现,毛发的走向与龙的姿态相契合,有的随风飘动,有的则顺着龙身的曲线自然垂下。

  这就是我,巧夺天工的砖雕盘龙柱,负载着民族文化融合的传承,为世人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观点】

  文化交融显艺韵

  □刘利平

  盘龙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立柱装饰,常出现在一些较高等级的殿堂建筑中,视觉效果华丽。

  辽代砖雕盘龙柱整体呈圆柱形,龙呈缠绕状盘在石柱上,圆眼外凸,上龙张口吟啸,有统领、发号施令之意;下龙闭口,有顺从、执行之象。龙肩微前弓,阴刻线条用以表示鬃毛,鳞片层层分明;五爪尖锐有力,瑞云与后腿相连,威武雄壮。

  砖雕盘龙柱整体造型流畅,做工精美,形象逼真,是一件有着千年历史传统构件的实物标本。目前留存的盘龙柱实物多以明、清两代为主,因此这件辽代五段一体的完整砖雕盘龙柱倍显珍贵。

  从砖雕盘龙柱的纹饰来看,以浮雕形式刻出盘柱而上的龙的形象,柱身有收有分,截面呈圆形,再辅以浅浮雕或线刻花纹作为装饰。

  从它出土地点来看,丰州故城背靠大青山,南有黄河,地处平川,交通便利,又靠近辽代的西京(今大同),这为丰州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辽朝廷利用这里的水利和沃土,垦耕大量土地,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到辽代中晚期,丰州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丰州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交通驿道发达通畅,商贸往来频繁,文化多元开放,使得这一时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存。这件辽代砖雕上的两条盘龙,形态雄壮威武、线条雕刻流畅,从艺术形态上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

  历经千年,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讲述着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作者系呼和浩特博物院副研究员)

  【史话】

  石雕木刻说龙纹

  “雕龙缠柱”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但具体时间并不明确。最早有据可查的石雕龙柱出现在汉代,距今1800多年。山西晋祠圣母殿的木雕盘龙柱建于北宋年间,距今9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这些信息表明,盘龙柱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元素,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而在北宋《营造法式》编撰时已非常成熟。

  北宋以前,建筑中“雕龙缠柱”形象相对清晰的是邯郸北齐南响堂山第1窟门洞两侧的石雕盘龙柱,浮雕的2条龙盘柱而上,在门上拱梁中心交颈回望,将盘龙柱的使用向前推进约500年。

  若论木构“雕龙缠柱”的巅峰之作,非山西晋祠莫属。晋祠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并于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该殿东向,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是《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形式的实例。

  晋祠的8根木柱,盘龙缠柱而上,龙身与木柱以榫卯相接,龙首昂然向天,须髯根根分明,鳞甲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八龙之名各异:居中2柱为应龙,次为蟠龙、蛟龙,最外侧无角者则为螭龙。龙形或怒目张爪,或腾云欲飞,唐宋龙像的雄浑神韵在此凝固。最有趣的当数“比耶龙”,一爪曲张如剪刀手,引得今人争相与之合影,千载威严竟透出几分顽童般的俏皮。

  辽代万部严华经塔的砖雕盘龙柱是分段而制,重叠组合,山西晋祠的木构盘龙柱龙身是分段雕刻,榫卯咬合,尽显“雕龙缠柱”之工以刀代笔的精湛妙绝。匠人运用平雕、浮雕、圆雕诸法,自粗凿至细琢,鳞片层叠有序,龙睛不怒自威。

  今天,我们凝视千年前的“雕龙缠柱”,探索中华文明的肌理:木石无声,以榫卯咬合历史的断章;泥土易散,以彩塑定格时光的斑斓。盘龙柱既是匠心的丰碑,也是文化的信使,在每一片鳞甲的转折处,都镌刻着古人对天地的敬仰,对美的追求。(雷焕  供稿)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